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七十年岁月变迁,与新中国同龄的河南日报在2019年6月1日迎来了70岁生日。当年,在炮火声中诞生的那份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如今已是参天大树,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拥抱数与网、开启云与智的征程中茁壮成长!那些陪河南日报一起走过峥嵘岁月的老员工们有何感想呢?大河网记者带你听听他们怎么说?
1949年加入《开封日报》(《河南日报》前身),干了30多年校对,从年轻一直干到头发白,后来又到总编室做组版编辑近10年,基本上都是夜班。
40多岁才开始跟着别人采访、写稿,王德佑形容当时的自己是“老牛只恨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从创刊到现在,王德佑谈及《河南日报》感情深厚,“我高中没毕业就进入报社,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吃住,报社就是我的家。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还看报纸,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什么新闻现在看,什么新闻随后看。70年了,《河南日报》变化很大,现在的内容更贴近民生,在全国党报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新闻战线工作近40年的王继兴:对我来说,河南日报情重如山!
“对我来说,河南日报堪称情重如山!河南日报一是给了我理想;二是河南日报给了我榜样;三是给了我平台。”王继兴回顾道,学生年代,每周六的晚上去图书馆借书路过河南日报社,对他有着无穷的魅力,甚至感到神秘和神圣:当记者,成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最理想最神圣最幸福的职业选择。
“生活在河南日报的大家庭中,身边皆老师,抬头即楷模。上了17年夜班的编辑修改过万万千的稿子,制作过千千万的标题,设计的版面累累成山,名字却鲜为人知。这种榜样的力量让人受益终身。”
王继兴一直认为河南日报是他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极好的工作平台,或者说是极好的人生舞台。
“总之,我觉得河南日报像个大家庭,也是所大学校,更像是大熔炉。在这里生活,工作,锻炼,所有的人都会感到很温馨,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60多年前,邵中兴进入河南日报炊事班。当时报社刚成立,他和炊事班的同事们负责四五十个员工吃饭,一日三餐,还有夜班饭。
谈到河南日报社,邵中兴两口很有感情,邵中兴的老伴儿感慨道:“今年《河南日报》创刊70周年,也是我们结婚70周年。以前他做学徒时还挨打受气,后来要不是来到报社,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
邵中兴说:“我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我没上过多少学,但是我喜欢和文化人打交道,能够进入报社是很幸运的事,我最高兴的就是,同志们都觉得我做饭不错,很合胃口,我已经很知足了。”
1949年6月1日,颜世铎在《河南日报》创刊时成为报社一员。
从一名普通的发行巡视员,到成为人事处处长和党委成员之一,30多年中,颜世铎在河南日报的发行部、材料厂、印刷厂承印部和人事处,都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从《河南日报》初期的发行量不过几万份到现在发行量在全国省级党报系统名列前茅,颜世铎见证了印刷设备从几台破旧的手摇印刷机,到小型铅印轮转机的变化。
与《河南日报》相伴的70年里,颜世铎看着报社一路成长。“记得刚来时也就一百多人,人事科才两三个人,现在集团几千人,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的印刷厂、房地产、酒店业发展也很兴旺,说明咱河南日报报业人是有远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