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记——太行山生态修复系列报道之三

2019年06月15日08:35

来源:大河网

  题图焦作林场内被森林包围的小山村。本报记者陈慧摄

  □河南日报联合报道组

  一座山的历史,也是一部生态变迁史,更是一部经济社会发展史。

  雄峙豫西北、屏护黄淮海的南太行,曾经生态恶化、满目荒芜。中原儿女30多年持续播绿,新时代国土绿化再度提速,誓让绿意覆盖荒凉,丰饶驱逐贫瘠。

  放眼今日太行,山峦叠翠,群峰竞秀,沟沟岭岭发生着喜人变化。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绿水青山释放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惠泽四方、永续释能的金山银山。

  太行为锦,林木做笔,一幅绿满山川、百姓安乐的动人画卷正在天地间铺展。

  厚积浓绿最美生态润民

  《中国国家地理》曾写道: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

  最美太行,离不开最佳生态。最佳生态,藏在太行深处。

  5月16日,记者赶赴地处深山区的林州市石板岩镇采访。

  沿着山区公路盘旋而上,穿过一条长长的隧洞后,气势磅礴的太行大峡谷扑面而来。大山雄奇险峻,茂林绿意盎然,沁人心脾的空气,让人不由降下车窗深呼吸。

  石板岩镇镇长杨志刚告诉记者,30多年持续开展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石板岩镇昔日萧瑟的景象一去不返,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82%。

  树多了,山朗润起来,空气越来越好,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000多个。杨志刚对此深有感触,来石板岩工作后,他多年的鼻炎不治而愈。

  一个山区小镇的变迁,和整部太行播绿史紧密相连。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河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太行山区不断掀起大规模生态建设高潮,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废弃矿山治理等工程相继实施,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12.8%增至2018年的21.48%,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很大改善。

  一座座荒山染绿吐翠,唱响动人的生态诗篇。一棵棵树木挽手成林,守护着蓝天黄土。太行在变,变为一道牢固的生态屏障。

  2013年,我省对太行山绿化工程(当时已实施20年)的评估显示,20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6.64%,年调节水量11655.64万吨,年可释放氧气69万吨。

  巨大的山林好像一座蓄水池,大雨时蓄水,平时则慢慢释放涓涓细流。现在石板岩镇的河里冬天也有水,过去则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

  青山如黛,秀水如练。环境日趋好转的太行山,也成为植物的宝库、动物的天堂,区域动植物种群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近年来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原麝等频频现身。

  像石板岩镇这样的深山区,人为影响因素较少,又经过多年修复,崇山峻岭上,万木森郁、满目苍翠,生态环境极其优越。

  稀缺的生态资源,秀丽的山水风光,打造出一个个资产优良、潜力巨大的“绿色银行”,为山区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

  各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一个个贫穷山村变身世外桃源,一处处秀丽山水成为网红打卡地,云台山、神农山、八里沟、万仙山、云梦山……南太行众多景点圈粉无数、声名远播。

  石板岩旅游业快速发展,年均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写生基地,淡季入住的写生学生也能达8000多名。农家乐、宾馆有400多家,每家年均收入20多万元。

  “桃花嫂子”申兰英是石板岩镇桃花洞村人,她的人生轨迹折射着当地旅游业的勃兴历程。

  2000年,申兰英的丈夫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点账面上的钱,是丈夫一直没有领到的村主任工资,每年700元,欠了10年。

  面对困境,申兰英擦干眼泪,搭起棚子卖面条。山村游人越来越多,一碗面从2元卖到如今的20元,“桃花嫂子”也成了品牌。“夏天生意最好,一天收入1万多元。”在店里忙活的申兰英,说起现在的生意满面笑容。

  过去石板岩镇贫困闭塞,百姓大多外出打工,户口纷纷外迁,现在则出现了户口回迁的新动向。2007年石板岩镇人均年收入只有1618元,2017年已达到14078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的优良度,决定着旅游产业的深度广度。

  修武县地处太行山区,当地高度重视天然林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0.21%,森林旅游总面积达3.88万公顷,丰富的林业资源让云台山景区发展后劲儿十足。近年来,修武县开发生态康养、高端民宿等旅游新业态,正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业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提升。

  走进云台山镇岸上村的一家民宿,精致典雅的中式风格大厅里,老板娘张贵香穿着淡雅的旗袍,正娴熟地给客人表演茶艺。这家民宿旅游高峰期每间房费达600元/天。张贵香是土生土长的岸上村人,穿着旗袍把钱赚,这是她过去不敢想的事。

  景区开发前,云台山镇还是全省有名的贫困乡镇,岸上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随着云台山景区日益火爆,岸上村也吃上了旅游饭,村里家家盖宾馆,户户开小车,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向“明星村”的华丽转变,如今人均年收入达5万多元。

  新乡近年来全面整合南太行旅游资源,依托万仙山、八里沟、宝泉等众多成熟景点,构建以休闲旅游为主题,避暑康疗度假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过去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饱饭,吃肉就更别想了。”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村民郎建军回忆。如今随着郭亮村成为国内知名景区,郎建军家的农家乐床位已增至100多个,一年收入几十万元不成问题。

  去年辉县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社会综合效益60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多名,近30万当地百姓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老百姓切实享受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真金白银。一座座山峦,一条条沟谷,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生态宝地。

  播撒新绿多重效益富民

  5月23日,济源市五龙口镇省庄村的荒山上,密布的鱼鳞坑、细细的侧柏都在诉说着造林的不易。这里地处太行山浅山丘陵区。

  “我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区面积大,岩石类型多为石灰岩,山势较陡,水土条件差,且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是太行山区造林绿化的难点。”省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李良厚说,浅山丘陵区也是我省近年太行山的造林重点。

  因为距离城市村镇较近,浅山区生态得以修复后,成为综合效益最显著、最易惠及百姓的福地。

  兼顾绿化与林果业发展,实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山地既生绿也生金,已成为我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区造林的重要模式。

  林州市山地丘陵占86%,素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称。乱石坡不适合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长,却适宜种花椒、核桃、板栗等耐旱经济作物。

  2013年,林州市提出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思路,尤其是核桃栽植面积快速增加,目前全市核桃栽植总面积达到18万亩。

  “俺村现在山顶是松树、山腰是栎树、山下是果树,有了这些树才有了好环境、好收益。”5月16日,林州市姚村镇水河村村支书原章生对记者说。

  靠山吃山,怎么“吃”?水河村曾经发展香菇产业,但种香菇要上山砍树。为保护生态,水河村后来改弦更张,大力发展林果业。目前村里的荒山已全部绿化,千余亩果树成了摇钱树,水河村好似花果山。村民林果业人均收入已达6000元。唐文奇是村里的林果大户,他种的桑葚亩产值高达五六万元。

  济源市山区面积超八成,当地充分利用现有林业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让“一亩地”生出“两份钱”。今年济源林下经济面积将达49.2万亩,产值预计可实现8.72亿元,辐射山区5个镇47个贫困村852户贫困户。

  鹤壁市太行山区特色林果业近年发展迅速,已建成淇县北阳樱桃、淇滨区金山桃梨、山城区石林绿岭核桃、鹤山区姬家山红油香椿等林果产业集群,全市林果面积达21万亩,林果采摘游热度一年高过一年。特色林果业年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省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樊巍分析,我省太行山浅山丘陵区离城市近,离生态产品消费群体近,林果业、旅游康养业潜力巨大。这些山区适宜果树生长,而且山前温度高,春季果树长势良好,可以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太行山绿化建设,能够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温等作用,有利于促进粮食高产稳产,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卫辉市唐庄镇西山是“困难地”造林的典范。20年来,唐庄群众在“太行公仆”吴金印带领下,硬是把荒山石山变成了果山绿山。

  5月21日,站在西山上眺望,山脚下就是大片金色麦田。唐庄镇林业站站长杨超说,过去麦子收割前空气干燥,常常刮干热风,影响小麦生长,现在山林长起来了,干热风明显减少。过去山洪多,现在雨水被山林涵养,小雨不下山、大雨不进沟,有效保护了山下的庄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焦作市龙翔矿山公园的变迁让记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这里曾是山崩地裂、尘土飞扬的矿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持续开展矿山修复工程,大山的伤口渐渐愈合,裸露的荒坡披上绿装,千疮百孔的矿山变身生机盎然的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随着焦作北山治理工程的开展,缝山针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等,都从荒芜之地变为深受市民好评的绿色休闲地。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随着我省太行山区生态修复的持续推进,一个个水库、钱库、粮库不断涌现,一片片林海静默无声,却撑起新的天地,惠及山乡田野,催开如花笑靥。

  应绿尽绿美美与共乐民

  5月20日,站在山顶,望着远方,戴琳向记者描述着他的绿色计划。因无法割舍23年军旅情,戴琳梦想打造一个军事体验基地。他在辉县市黄水乡承包了6.05平方公里的荒山,让荒山染绿是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俯瞰夏日的太行,深深浅浅的绿,勾勒着大山最美的容颜。但仍有大片荒山,像黄水乡的军事体验基地一样,期盼着绿色的晕染,期盼着与林海的相逢。

  30多年来,我省太行山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座座荒山褪黄增绿。眼下,栽种条件相对较好的荒山荒地已基本完成造林,剩余的多是遍布砂岩碎砾、瘠薄干旱的“困难地”。与此同时,在持续增绿方面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附近的荒山上,一棵棵树木茁壮挺立,枝繁叶茂。“这里石多土薄,林木不易成活,造林投入达到一亩4万元。若按常规造林标准,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林州市林业局总工武俊生说。

  目前,国家太行山绿化工程采取的是补贴性投入方式,每亩仅为500元。但我省太行山自然条件恶劣,按照这个投入标准种树,成效难以保证。

  “太行山绿化越到后期越是硬骨头,必须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坚持系统治理原则,乔灌草合理配置,高质量推进太行山生态修复工作。”樊巍说。

  此外,山水林田湖草如何综合治理,林业经济如何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如何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太行山生态修复时需要探索的路径。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山在呼唤,时代在呼唤,中原大地给予最好的回应!

  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全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把国土绿化、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探索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

  抓国土绿化,铺就绿色底色,正成为撬动我省太行山区各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

  焦作,这座“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重工业城市,曾以“黑色印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焦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做好北山治理、造林绿化工作,美丽焦作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

  今年,通“绿廊”、筑“绿心”、密“绿园”的“绿色”行动再次写入安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一张蓝图绘到底,“森林古都、山水安阳”让人充满期待。

  去年出台的《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为森林河南生态建设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翻阅规划,太行山地生态屏障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未来太行山的功能定位为“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持水土”,一系列重要举措将不断实施。

  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即将启动,预计投资97亿多元,实施山体修复、水生态修复、林草生态修复和土地质量修复等4大类工程。预计到2020年年底,实现南太行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屏障。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赵义民说,在改善生态脆弱性,做强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太行山区不少地方通过发展生态种养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富民成效显著。未来更多群众将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美丽生态化为美丽经济,美丽经济助推美丽生态提档升级。

  林州市黄华镇的太行山脚下,有个古板栗园,8000余株古树,最高树龄超过700年。古板栗树绿荫如盖,好似精神矍铄的老人。几百年来,板栗树献出累累果实,滋养哺育当地百姓。如今,树老根疲,人们建起公园把古树保护起来。树育人,人护树,如此相依相伴,相护相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穿行沟壑林莽,回望太行黄绿之变,这句话总在心头萦绕。

  统筹协调组:张华军、任国战、陈学桦、郭戈

  文字报道组:张海涛、陈慧、杨之甜、曾鸣

  视频图像组:李虎成、李亚伟、姬姣姣、蔡迅翔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