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群体,向外“学着学着出师了”——热搜河南开放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三

2019年06月18日07:26

来源:大河网

  □河南日报记者 赵振杰

  搜索关键词:引进来、走出去

  搜索位置: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

  有一两家企业,在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合作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最后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翘楚——这个肯定不算什么稀罕事儿。但是,如果这是一个企业群体,而且恰巧还是同一合作区的企业群体呢?

  这个企业群体,就是位于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内的大森机电、森尼瑞、德理施尔、西继迅达等与德合作企业群。

  向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学习、合作,并且逐渐“出师”,这些企业做出了什么成绩、又是哪些因素使然?6月13日,记者前往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探寻这一成绩背后的故事。

  在河南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第一条真正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镁合金汽车轮毂生产线正在繁忙运行中。“我们一开始就学习德国企业的理念,在技术上寻求高起点合作方,并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产品。眼前这批产品将来都是为奔驰、宝马、保时捷等配套的。”该公司董事长孙中垚指着忙碌的生产线对记者说。

  成立于2012年的河南大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即引进德国企业技术,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推动企业第一次转型升级;2017年,该公司收购德国GTA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品牌和市场的国际化升级。

  从引进资金、技术、产品到输出产品、技术、资金,在对德合作上,这群许昌企业实现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完美结合。

  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德合作的过程中,许昌企业家不仅更加开放,也更加务实、自信了,还催生了新的业态和合作方式。

  “在与德国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差距,但也明白了努力方向。”说这话的是森尼瑞电气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春华。由于多年与德国企业合作,陈春华摸清楚了中德企业各自的优势和需求:“他们长于技术,我们大量中小企业有需求但不知道如何对接。”于是,森尼瑞成立德国施坦贝斯管理和技术(许昌)中心,为中小企业引进或定制研发技术,并转化、熟化,直接解决企业技术问题,实现中德之间技术、项目、人才、科技条件等创新项目的“无缝对接”。

  当然,许昌企业与德国合作频频,离不开政府的组织与扶持。据了解,许昌每年组织两次以上赴德经贸活动,2016年以来已先后组织10次、120余家企业赴德国进行经贸交流,并于2018年年初成功申请获批全国第八个、全省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

  截至目前,许昌市有对德合作企业超过110家,正在推进的对德合作协议有60个,涉及投资合作、技术研发、设备引进、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另外,中德智慧小镇项目已启动,为方便德方人员商务洽谈、住宿餐饮和居住生活的德国风情街也将实施建设,中德合作在许昌正向纵深和长远发展。

  系列报道:

  中铁装备产销量缘何全球第一——热搜河南开放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二

  洛阳有家“好莱坞梦工厂”——热搜河南开放新亮点系列报道之一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