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原“红色地图”|驻马店泌阳县焦竹园革命旧址:沧桑不掩英雄气 犹记当年诛寇时

2019年08月29日07:45

来源:大河网

  焦竹园革命旧址李新摄

  焦竹园革命旧址是1935年—1938年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曾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个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河南日报记者 杨晓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由 河南日报通讯员 董腾飞 李新

  泌阳县城往东30多公里,在铜山脚下、泌水河畔,古朴沧桑的焦竹园革命旧址掩映在绿树丛中。这是一组青砖黛瓦、流檐翘角的明代建筑群,分为西院、东院和东偏院,院内草木葱郁、花开绚烂。

  焦竹园革命旧址是1935年—1938年中共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曾驻地,以此为中心开辟的鄂豫边游击区,是南方八省十五个红色游击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8月23日,记者和泌阳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晓勇等人一起探访这里。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让大家的思绪回到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岁月。

  1934年前后,鄂豫边工委和豫南地区党组织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围剿”,被破坏殆尽。1935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张旺午等在唐河毕店商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鄂豫边省委,由张星江任省委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长。鄂豫边省委领导豫南、豫西南10余县党的工作,决定在确山、泌阳、桐柏、信阳四县接合部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桐柏山革命根据地。

  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在信阳小石岭村成立,虽然成立之初只有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汪心泰、康春、吴恒山、老汪7名队员和3支枪,但鄂豫边区从此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队伍。

  通过夺取地主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这支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7年7月中旬,已发展到400多人。1937年10月,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进驻焦竹园、邓庄铺,省委机关设在焦竹园,游击队驻邓庄铺。10月中旬,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7年12月,鄂豫边省委改建为鄂豫边特委,1938年1月改建为豫南特委。1938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和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确山县竹沟镇。2月,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彭雪枫到竹沟后,经过整顿和加强,第八团队迅速扩大到1500多人。

  “这里是‘小延安’竹沟革命根据地的前身,为竹沟成为中原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支撑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委机关迁驻竹沟后,焦竹园曾作为招兵处,在保障中原抗战、人员输送、物资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名誉馆长马荣光说,“另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边革命游击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大量兵力,成为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减压带’。”

  郭晓勇说,在这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得到验证,“到三不管的地方生根发芽”得以实践,张星江、周骏鸣、王国华等一大批革命先烈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如今,英烈们的浩然正气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正激励着全县人民奋发图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