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过度旅游”矛盾凸显 客流时空分布亟待平衡

2019年09月03日0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敦煌9月2日电 (记者 冯志军 丁思)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项目专家内维尔·阿根纽(Neville Agnew)1日在敦煌指出,近年来,中国各地游客对于世界遗产地“必须看”的心态导致旅游业增长,而许多其他重要遗产点由于缺乏游客而苦恼不已,“旅游人数在增加,但人们去的地方并未增加”。

  1日至2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近200位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探讨在做好其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内维尔·阿根纽表示,大量游客涌入世界遗址“过度旅游”在全球是普遍存在的。中国政府已采取相关措施去解决自然和文化遗产可支持利用方面的问题,并在八达岭长城、故宫博物院、布达拉宫、梵净山等世界遗产中得到了实际运用。但关于遗产如何确定游客量及如何建立指标的指导却依旧很少。

  内维尔·阿根纽建议,游客承载量的确定应该有一个严格系统的研究方法,来判别过量游客带来的危害以及游客体验的负面影响,这需要用数据来证明过度开放造成的损害;还可以考虑在缺乏游客的遗址鼓励发展旅游业,从而更好地平衡遗产点之间的游客分布。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认为,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遗产保护工作正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逐渐向预防性保护过渡。敦煌莫高窟和明清故宫秉承了相同的预防性保护理念,该体系为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预防性保护管理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暑期,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客流量频繁逼近承载极限,尽管有启动数年的旅游开放新模式来平衡激增游客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但短时“客流扎堆”仍威胁着这处古老遗址的安全。而类似这样的困境,在众多世界遗产地并非孤例。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莫高窟8月接待了约50万人次的客流,这意味着莫高窟全年接待游客量的约四分之一都集聚于一个月内像“洪峰”一样涌来。除了敦煌传统旅游旺季7、8、9三个月,可想而知一年里的“两头”时间,这里“一点也不拥挤”。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解释说,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莫高窟一个月的旅游爆棚现象而涵盖了“似乎全年都这样”的错觉,其实冬天莫高窟的游客就非常少,该院有大量的时间和接待能力,来满足不同游客的参观需求,希望有更多游客能选择“错峰出游”,均匀分布在一年四季。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认为,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乃至多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因而是人们学习、观摩和传承发扬的重要依据,也是发展旅游等产业的有利条件。由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往往需要加以保护。如何既保护好遗产,又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和社会作用,这是很多文化遗产地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表示,当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来自经济建设、旅游发展等带有国际普遍性的挑战,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成为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完)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