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皆村医,伊川46岁村医穿沟越岭星夜出诊,20年未曾间断

2019年10月15日07:44

来源:大河网

  冯政伟在黑羊村卫生所,给村民做健康知识讲座。

  冯政伟在村民家中进行诊疗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吉小平通讯员林健李雪玲文图

  一身夹克装,身体精瘦,谈吐儒雅,手中抓着诊疗箱,46岁的冯政伟是一名村医。20多年前,伊川县鸦岭乡黑羊村村医即将后继无人,村医父亲冯虎生逼着政伟去卫校上学。冯政伟当上了村医。20年过去,冯政伟的爱人和儿子也相继成为了村医。

  “当村医真的压力好大,时间还不自由。”政伟说,要不是妻子好脾气,支持着他,村医这个工作根本坚持不下来。

  穿沟越岭星夜出诊 20年未曾间断

  黑羊村距县城25公里,地形多为沟沟岭岭。全村652户,约2600名村民,散居在前村、后村、寨上、北沟四个自然村。按照国家规定,黑羊村应配备2名村医,现在就是冯政伟和妻子刘会粉两人。

  “当村医要随叫随到。”冯政伟说:“我手机20多年没换过号,从来没关过机。”2009年深冬的一个深夜,被窝中的冯政伟被一阵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里传来一个老汉紧急的求救声:“政伟,政伟,快点吧,你大娘麻烦了!”妻子刘会粉也急忙起身,帮他穿上衣服。

  当时门外白雪皑皑,政伟一脚踩下去,积雪足有一尺深。这是一次艰难的奔跑,跑了半个多小时,他才赶到五里地外梁村沟的秦大伯家,其间跌跌爬爬数次。

  原来杨大娘煤烟中毒,已经昏迷不醒。“现在抢救,应该能成!”政伟的话让秦大伯倍感安慰。经过一番急救,杨桂兰渐渐睁开了眼睛,政伟给她挂上了吊瓶。这时,身边的秦大伯却“哎呦”一声,抱头歪倒在地上。政伟又赶紧去救秦大伯。那一夜政伟一直守在两位老人身边,直到他们完全脱离危险。

  第二天,秦大伯醒后,看着冯政伟哭了,“孩子,让你半夜三更跑来跑去,对不住啊!”秦大伯说。

  “我作为一个村医,这都是应该做的。”冯政伟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

  谈到20多年前,村医父亲冯虎生逼着他上卫校转行做村医这件事,冯政伟依然印象深刻。

  三名村医走了一对半接下苦差事

  政伟的父亲冯虎生是一个标准的乡村能人,他不仅会看病,还会木工、泥瓦工。2000年以前,村医收入特别低,冯虎生半医半农,维持着家庭的收入。冯虎生曾经带了三个年轻的村医,干了几年后,有的去城里当了医生,有的脱去白大褂到外地打工。“当村医,没有打工挣得多。”冯政伟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冬天夜里,还要起几次床,太辛苦了,没人愿意干这个活!”

  但村医总得有人干。冯虎生只好劝正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政伟,去卫校上学,接下村医这个担子。几年后,政伟看着当年一起打工的邻居,都盖上了楼房,买了轿车,心中难掩酸楚。1997年冯政伟进入卫校,2000年毕业后从此走上黑羊村村医岗位。

  政伟近来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他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看病,三分之一的时间搞疾病预防,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诊疗、体检、慢性病随访,如今成为政伟主要的工作内容。

  “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学习也得到晚上才能抽出空。”政伟说,即便如此,夜间还是经常被乡亲的急诊电话打断。“这些年,要不是老婆的支持,恐怕我连饭都吃不上。”

  乡亲信任三代人接力当村医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公共卫生数据成为村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基层医务工作者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公共卫生能不能做好,还要看村医。”

  没有编制、收入低、时间不自由,尽管村医工作的现状很骨感,但面对数千村民热切期盼的眼神,冯政伟硬着头皮把妻子拉下了水,走上村医的道路。

  刘会粉脾气好、语言温柔,“乖乖不怕,打完针给你发糖吃!”刘会粉逗孩子有一套,冯政伟也在对爱人的观察中学会了哄孩子。目前,村里的疾病预防工作全靠刘会粉。难能可贵的是,2012年政伟的儿子冯壮壮在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也走上了村医道路,成为父母的助手。

  刚当上村医时,冯政伟曾向父亲诉苦说,黑羊村崎岖不平、泥泞不堪的道路对瘦弱的他来说,消耗的不只是体力,也消磨着青春的梦想。从事近20年村医后,村民对政伟的信任和尊敬,让他柔软善良的心变得乐观和坚定,冯政伟知道现在自己不只是为个人而活,更是为了大家的美好生活而工作。

  如今,政伟的愿望就是将县级先进卫生所的荣誉保持下去,让村民活得像城里人一样健康滋润。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