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培根增绿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19年10月18日08:1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具有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等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10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围绕黄河流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黄河滩区治理等展开深入调研,并就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为流域高质量发展增绿固本等提出对策建议。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华夏儿女,孕育了华夏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分类施策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黄河流域的复杂性着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是事关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河源区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功能,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中游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改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的脆弱生态环境;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客水资源。同时,黄河流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列入全国产粮大县,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重点能源基地中有3个位于该区域。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直接关系我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直接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

  聚焦聚力、分类施策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一是聚焦定位,因地制宜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应立足上中下游、干支流、重点区域等功能定位差异,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上游的三江源、祁连山、甘南等地区聚焦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重点修复黄河三角洲等退化水生态系统,严控城镇周边生态空间占用;干流要加强河道崩岸治理,提高循环通畅能力;主要支流要进一步扩大江河湖库的防洪库容和水系连通,提高蓄泄兼筹能力。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贫困地区要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聚焦问题,靶向发力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水沙失衡、水污染严重、水旱灾害频发”三大难题。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围绕打好水污染防治这个“攻坚战”,实施点源、面源和流动源综合防治策略,强化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总量控制,提升河流自净能力。围绕防范黄河“小水致大灾”“连年断流”这个“新隐患”,坚持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并重,控制黄河河道萎缩和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三是聚焦约束,严守红线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基于黄河生态系统整体性和上中下游、左右岸生态服务功能定位差异性,识别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就是要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推进流域内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统防统治。四是聚焦精准,高质高效推动黄河生态治理保护。思维精准化就是厘清当前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短板问题和迫切任务,问题导向、分类施策;政策精准化就是针对不同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方案;措施精准化就是落实领导责任制,铆实责任、传导压力、强化考核和督察。

  2、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历史上,黄河被誉为“四渎唯宗”“百水之首”,《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黄河历史悠久、流域绵长。各个区域文化不停地碰撞、交融,最终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闪现出文明的第一线曙光,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此后,直到宋室南迁,在其间30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的都城一直在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这一黄河流域的横轴上东西迁移。南宋以后,历代的都城转变为主要在纵轴上南北移动。可以说,黄河文化厚植了华夏儿女的根脉,左右了中华文明的走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黄河文化有以下特点,一是连续性。在世界四大“大河文明”中,只有黄河文化不曾断流。二是根源性。中华文明发祥于斯,中华民族发源于斯,中华元典文化发轫于斯。三是正统性。政治文明、宗法观念、礼乐制度、儒家思想交相辉映,奠定了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四是包容性。黄河文化以其博大的气势,宽广的心胸,融汇外来,吞吐万有,形成一个富于包容性的开放的系统。五是统一性。黄河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原始文化形成了文明国家,又通过丝绸之路吸纳域外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六是创新性。黄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培中华之根铸民族之魂的根本要求。其一,保护是基础。黄河文化虽然分布范围广泛,延续时代久远,积淀内涵丰厚,但是也像黄河生态一样,十分脆弱。就物质层面说,黄河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存留至今的遗迹遗物与黄河文化的丰厚内涵相比寥若晨星,即便这些珍稀的遗迹遗物,仍遭到不断地破坏损毁,境况不容乐观。就精神层面而言,黄河文化影响并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走向、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审美趣味,中华民族在长期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积累了战胜自然的无穷智慧,造就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熔铸了民族的血脉、魂魄、风骨和气度,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突飞猛进,黄河文化中的优秀内核也遭到破坏和侵蚀,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刻不容缓。其二,传承是关键。一要加强研究阐发,提炼黄河文化的精髓;二要深入挖掘培育,打造黄河文化的标志符号;三要推进教育普及,把黄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融入青少年教育;四要发展内容产业,创作以黄河文化为题材的精品力作;五要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其三,弘扬是目的。不能仅仅把黄河文化当作博物馆里的珍藏、故纸堆里的华章,弘扬黄河文化,发掘其时代价值,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才是我们的目的。黄河文化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开拓创新中,得以不断延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新时代呼唤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发扬光大。

  兴历史文脉、强文化自信、聚精神力量的关键是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推动黄河文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营造山青水绿的优美环境,唤醒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铸就中华民族的金山银山。二要推动黄河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促成黄河文化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三要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打造集历史文化展示带、生态环境涵养带、旅游观光休憩带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带,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重要承载地。

  3、挖掘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通过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奋勇拼搏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守正创新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提炼精神标识,挖掘时代价值。一是以奋勇向前、百折不回的黄河性格塑造人。从巴颜喀拉山流淌出的涓涓溪流,到天山九曲十八弯壮美的日落日出,从唐蕃古道上传播汉藏友好的动人佳话,到河套平原上纵横交错的汉唐沟渠,从晋陕大峡谷“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豪迈底气,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频繁改道,黄河呈现给世人的,既有奋勇向前的豪迈气概,又有百折不回的满腔执着。一部数千年黄河变迁史,将奋勇向前、百折不回的黄河性格塑造成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二是以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武装人。无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命治水使黄河千年无患的东汉王景,还是采用疏浚塞并举之法恢复黄河故道的元代贾鲁,与士卒一起驻守祥符半年治理黄河决口的清代林则徐,千百年来在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谱写出一首首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壮丽史诗,凝结成一代代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历史记忆,鼓舞着新时代的人们顽强拼搏、砥砺前行。三是以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守正创新精神涵养人。黄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也是一条年轻的河流。说她古老,因为她坚守着传承数千年的厚重历史;说她年轻,因为她富于通达求变的创新精神,在今天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四是以黄河文化中积淀的红色基因激励人。创作于1939年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通过描绘一幅抗日战争的广阔壮丽图景,塑造出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堪称一首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治盐碱的感人壮举,在亿万人民心中竖起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在黄河文化中积淀的红色基因,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弘扬,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用鲜明的黄河文化精神标识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一要加强保护传承,代代守护讲好黄河故事。沿黄九省同抓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沿岸地区文化、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为契机,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切实将黄河打造成奔流不息的“文脉河”。二要深入研究阐发,与时俱进讲好黄河故事。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阐发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提炼黄河文化中有助于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核,围绕黄河文化精神打造文艺作品、文化综艺、文创产品、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文化方阵,以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讲好黄河故事。三要创新传播交流,推陈出新讲好黄河故事。创新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传播技术手段,提升“黄河故事”吸引力。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提升“黄河故事”传播力。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以重大国际赛事、节庆活动为契机,开展“黄河故事”的国际化传播交流。四要推广普及教育,薪火相传讲好黄河故事。创作一批涵盖多个年龄段的普及读物,深化“黄河故事”在各学习阶段的渗透力,将黄河文化基因融入精神品格培育中。通过观光游览、互动体验、拓展训练等丰富形式,提升“黄河故事”感染力、体验力,将黄河文化的精髓内化到日常活动中,让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4、高质量发展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民为邦本”,着眼“千秋大计”,长短结合,多策并举,保护“母亲河”,治理“忧患河”,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刻认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基本内涵。幸福河的核心构成和根本要求是民生为本、生态为根、经济为基、文化为魂。以民生为本,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切实做好民生答卷,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以生态为根,就是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治理并重,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以经济为基,就是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流域经济发展活力动能,探索走好富有地域特色的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文化为魂,就是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中华民族依托黄河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伟大复兴中国梦凝神聚力。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需要长短结合。一是长远与当下结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坚定信心,着眼千年大计,做好顶层设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立足当前,做好路线图和时间表,实现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相统一,让黄河成为泽及万世的幸福河。二是全局与局部结合。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大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走好符合不同流域段、不同省情区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三是流域与区域结合。应紧紧抓住流域治理这个“牛鼻子”,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破区域行政分割,摆脱九龙治水、分头管理的桎梏,推动流域与区域协调发展。四是优先与有序结合。坚持民生和生态“两个优先”,聚焦人民福祉和流域脱贫攻坚,恪守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突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流域人口、城市和产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

  长短结合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应蓄势强力。一是盘活文化优势,凝聚强大合力。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根源性、主体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国家层面上的文化使命,民族意义上的文化担当。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突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二是消除生态瓶颈,壮大持续动力。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应树立系统思维,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集约发展的原则,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以强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加快形成上游“中华水塔”稳固、中下游生态宜居的生态安全格局。三是打破市场瓶颈,激发创新活力。应牢固树立生态共同体理念,立足全流域,着眼长远计,着力创新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政策,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落实规划环评刚性约束,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进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完善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河南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组成员:谷建全、王玲杰、李立新、彭俊杰、李斌、杨波、田丹)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