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字韵千载文化魂——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周年记

2019年11月16日08:23

来源:大河网

  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中国文字博物馆建馆十年了。十年来,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给古都安阳、中原河南、文明中国带来了哪些律动?在文字的书写、研究、传播与交流方面又起到了哪些作用?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回顾、梳理和思考,试图去追寻古老文字的源头,去聆听久远历史的回响,感悟并坚定那份对中华文字、文化、文明的执着与自信,敬请垂读。

悠悠文字韵千载文化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谈博物馆建设

  河南日报报记者任国战 河南日报通讯员连成

  穿过金色字坊,走过文化广场,从主楼拾级而上,疾行几步,便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一楼展厅。

  眼观字形流变,耳闻王朝兴衰,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十年,白驹过隙,中国文字在此安家;百年,波澜壮阔,汉字命运一波三折;千年,厚重悠长,中华文脉绵延不绝。

  建馆十年

  2001年,借着殷墟申遗的东风,安阳市提出“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得到时任省长李克强的支持。

  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奠基,并于次年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开馆。

  “当年,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李长春同志宣布开馆。”讲起往事,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李宽生有些激动。

  2010年9月28日,不满周岁的文字博物馆迎来一场特别的艺术盛宴——《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

  来参加展览开幕式的李岚清同志感叹:“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创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意义。”

  “别家是‘先有物,后有馆’,我们是‘先有馆,后有物’。”李宽生说,这多亏各级领导的支持。

  十年前筚路蓝缕,十年后声名远播。十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致力于传播文字文化、推动国际交流,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在文字教育方面,该馆累计接待游客近120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近400万人次;甲骨学堂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800场,累计有近3.5万个(次)家庭参与。

  在文化交流方面,该馆的《汉字》巡展已举办110余场,踏足法、英、德等26个国家;2015年开始举办国际汉字大会,每两年一届,2019年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的70余位嘉宾参会。

  在学术研究方面,这里先后举办“中国文字发展论坛”等30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发表论文近200篇;承担了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考释研究”……

  “在安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汉字为抓手,开展当代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

  汉字百年

  十年来,中国文字“扎根”安阳,让人回肠荡气;百年来,汉字命运波澜起伏,令人心潮澎湃。

  20世纪初,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汉字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在“欧风美雨”之下,部分学者主张简化甚至拉丁化汉字。

  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4次大会上,钱玄同主张将民间流行的简写字作为正体字;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也就汉字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汉字简化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在传承与普及之间把握平衡。这项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步入正轨。

  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4批推行。1986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简化字总表》的最终版本,共收录2274个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由繁到简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我们的汉字改革没有闭门造车,现行简体字多源自古代俗体字和草书作品。”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王菲说。

  合理简化并没有使汉字度过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字再度受到质疑。

  有人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的录入方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撰文指出:“从甲骨文算起,汉字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计算机发展不过数十年,如果要适应,也是后者适应前者。”

  1978年至1983年,河南人王永民五年磨一“键”,开发出五笔字型输入法,汉字输入速度突破每分钟100字大关。

  1991年至1993年,王选团队设计的第五、六代照排控制器,在国内迅速占领了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

  至此,人们再无“汉字不能适应计算机”的质疑。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于成龙认为,目前汉字系统基本稳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识繁用简”是一种良好思路。

  文脉千年

  汉字百年,命运起伏,终归大道;文脉千年,一以贯之,从未断绝。

  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管理修复科副科长杨军辉说,从商朝到现在,“文”字的字形没有任何变化,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为文脉传承作注脚。

  然而,传承千年的,又岂止这几个笔画?文之史、字之体、人之思,无不映照出一以贯之的文脉。纵横即为岁月,左右皆是春秋。

  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刻符表明,中国文字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记载了商周时期的祭祀、战争、农耕、医药等事宜,使得商周历史有据可考。

  距今2000多年的《秦峄山碑》,记录着始皇东巡、群臣颂德的宏大场面,证明六国文字一统于秦。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写道:“中华文脉的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

  纵览文之史,可观文脉之大略;细察字之体,方知文脉之演化。

  先秦时期,所有文字统称大篆;秦统一后,以小篆为标准字,字形柔美,笔画弯曲;为求书写便捷,秦代下级官吏变曲为直,久而久之,形成隶书;汉代之后,人们进一步简化隶书,衍生出行云流水的草书、横平竖直的楷书、飘逸俊秀的行书。

  这表明,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既相异,又相连,共同演绎出中华文脉的起伏。

  字,显示了文脉的嬗变;人,展现出文脉的丰盈。

  我们尊春秋的孔子为“文圣”,不仅因为《论语》是儒家精粹,还在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哲学思考。

  我们尊东汉的许慎为“字圣”,不仅因为《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汉字研究专著,还在于他勇于开拓的治学精神。

  我们尊东晋的王羲之为“书圣”,不仅因为《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还在于他“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先贤的思想,由文字记录后汇入文脉,生生不息。如诗人北岛所言:“那些浩繁文献中的碎片,是通过历史学家的手连缀起来的。”

  汉字,始于形,不困于形;文脉,载于字,亦见于字。在岁月长河中,汉字,这艘承载着中华文脉的艨艟巨舰,正乘风破浪,把文明的火种,带到更远的地方。

让文字成为中原发展的软实力

游客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亦之

  展厅内游人如织、大屏幕上字符跳动、甲骨学堂内书声琅琅、学术会议上百家争鸣……建馆十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坚持教育与科研“双肩挑”,既展示文字之美,又探索文字之博。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贾湖刻符、甲骨文、金文等众多文字资源。文字是祖先留下的宝藏,保护好、宣传好,只是“探宝”的第一步;发展好、利用好,才是“用宝”的关键。

  如何让文字成为民族认同的黏合剂、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中原发展的软实力?

  首先,要善于化静为动。2018年5月18日,一场名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的抖音秀刷爆了朋友圈,引得网民纷纷点赞、转发。数字时代,能打动人的不再是古板的解说词、坚硬的古物,而是厚重的历史、有趣的故事。因此,弘扬文字文化,要化静为动、“起死回生”,利用虚拟现实、H5动画、3D成像等传播技术,讲好文字故事,透视中国历史。

  其次,要善于点“古”成金。把资源变成产业,用产业反哺资源,这是弘扬文字文化的必由之路。开发文字资源,不能停留在印文化衫、做扑克牌的层面,要深入挖掘内涵,捕捉需求痛点,打造有价值、有深度、有卖点的产业集群,让文字资源成为河南人民的“聚宝盆”。

  最后,要善于“内销转出口”。汉字是中国的,文化是世界的,文字文化必须走出国门。目前,人们已经有过不少尝试:小象汉字设计的《甲骨文游戏字卡》,用甲骨文、简体字和英文三种形式,教儿童和外国人识读汉字;“汉字叔叔”斯睿德建立了汉字字源网站,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国文字博物馆组织了110余场《汉字》巡展活动,走过法国、英国、德国等26个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恰逢中国文字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挖历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字成为中原发展的软实力。

汉字里的故事

  河南日报记者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龙飞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发展历程,便是一部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走向文明的壮丽史诗。

  守护和传承好汉字,便守住了文明,传下文脉。如何守护?怎么传承?不仅要学汉字、用汉字,更应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相传,仓颉从鸟兽的爪蹄印中受到启发,创造了象形文字,上天担心诈伪萌生、弃耕作而务锥刀、天下缺粮,于是降粟雨。古老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起源,更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汉字的敬畏。

  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常祈求神灵护佑,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专事占卜的“贞人”在龟甲或牛胛骨背面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长槽,在长槽边钻小圆孔,再把燃烧的炭棒在圆孔附近灼烧。甲骨受热以后,正面就会出现裂纹。商王根据裂纹走向来判断吉凶,最后由“贞人”负责把占卜的内容和过程锲刻在骨片上。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甲骨文也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字也开始“张扬个性”,一个“马”字,齐国就出现三种写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秦统一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小篆曲线多,书写要花费很多时间。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取曲为直,久而久之,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管理修复科副科长杨军辉介绍,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隶书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行书、草书也是“简化”的结果。人们在使用隶书过程中,随着书写速度加快,笔画相连、化繁为简,“章草”应运而生,它是“今草”的“胚胎”。在“章草”的基础上写得再快些、再简化一些,便演化出了行书。书写行书时进一步加快速度、连笔更多、更加简略,就可称为“今草”。

  楷书同样是隶书的“简化”,横平竖直,更加规矩整齐、追求形体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正是楷书之名的由来。

  “汉字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于成龙说,汉字所独有的“形声字”,一个形旁一个声旁,万事万物皆可表达。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有中国的汉字能够完整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发展历程,便是一部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走向文明的壮丽史诗。

  守护和传承好汉字,便守住了文明,传下文脉。如何守护?怎么传承?不仅要学汉字、用汉字,更应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

  《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相传,仓颉从鸟兽的爪蹄印中受到启发,创造了象形文字,上天担心诈伪萌生、弃耕作而务锥刀、天下缺粮,于是降粟雨。古老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起源,更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汉字的敬畏。

  商朝时,人们难以抗拒自然灾害,常祈求神灵护佑,因此,商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专事占卜的“贞人”在龟甲或牛胛骨背面凿出一排排整齐的长槽,在长槽边钻小圆孔,再把燃烧的炭棒在圆孔附近灼烧。甲骨受热以后,正面就会出现裂纹。商王根据裂纹走向来判断吉凶,最后由“贞人”负责把占卜的内容和过程锲刻在骨片上。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甲骨文也逐渐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字也开始“张扬个性”,一个“马”字,齐国就出现三种写法。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秦统一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小篆曲线多,书写要花费很多时间。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取曲为直,久而久之,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文物管理修复科副科长杨军辉介绍,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隶书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行书、草书也是“简化”的结果。人们在使用隶书过程中,随着书写速度加快,笔画相连、化繁为简,“章草”应运而生,它是“今草”的“胚胎”。在“章草”的基础上写得再快些、再简化一些,便演化出了行书。书写行书时进一步加快速度、连笔更多、更加简略,就可称为“今草”。

  楷书同样是隶书的“简化”,横平竖直,更加规矩整齐、追求形体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正是楷书之名的由来。

  “汉字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于成龙说,汉字所独有的“形声字”,一个形旁一个声旁,万事万物皆可表达。这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有中国的汉字能够完整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

我的文字情缘

  河南日报记者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龙飞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坐落在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被称为“中国文字的家”。根植文字文化沃土,许多安阳人都有着深深的文字情缘。

  于成龙,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博士。他的学术研究范围涉及中国古代青铜器、玉器及书法等领域,先后发表《战国新蔡葛陵楚简中的“享玉”制度》《战国楚卜筮简中“卜人与卜筮工具”之研究》等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10余部。

  从中学开始,于成龙便痴迷于历史,高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学。“文字是我的研究方向,也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于成龙表示,他

  将努力发掘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

  安阳书法得地利之便,逐渐形成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篆书创作群体和地域特色。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刘颜涛是其中一个代表。

  刘颜涛自幼跟随祖母学习书法,高中半工半读,仍刻苦练字。30多年如痴如醉,刘颜涛诸体兼擅,尤其以篆书见长,荣获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

  “每次写字,总感觉文字从甲骨上、青铜器皿上自己跳跃出来,附之于手,落到笔端,呈现在纸上。”刘颜涛始终认为,文字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万物之灵,其中古文字尤为弥足珍贵。如今,他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致力于书法教学和研究推广。

  有人研究文字,有人写文字,还有人讲文字。王菲,担当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已有10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南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当中国文字博物馆招聘讲解员的消息传来,她毅然返回故乡,投身文字事业。

  “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有着响亮的音节,它有着完美的形体,更有着深刻的含义。”王菲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书籍,学习历史、练习书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讲解内容。她整理出了不同版本的讲解词,为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最适合的讲解服务。

  安阳人与文字的情缘,三天三夜说不完。他们是专家、学者、书法家,又或是教师、讲解员,他们书写着自己的“文字”故事,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弘扬文字文化。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