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超过45亿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也让中国科幻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在11月22日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科幻大会主论坛上,《流浪地球》原作者、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分享了他对中国科幻作品改编的见解。他说:“之前有创作团队问我,作为原作者,这么改编你满意不满意?我说我满意不满意根本无关紧要,关键是观众满意不满意。”
11点多,在刘慈欣分享观点的同时,主论坛旁边的签售会现场,粉丝捧着小说《三体》《流浪地球》排起了长队,等待刘慈欣的亲笔签名。
12点30分左右,排了2个小时队,大一学生张茂琪终于拿到了刘慈欣的亲笔签名,他特意在现场买了纪念版的《三体》全集。张茂琪自称是科幻迷,从初三开始读科幻的他觉“像是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认为电影《流浪地球》让更多的人关注科幻,但是科幻小说仍是小众领域,“我身边只有一两个人读科幻小说”。
签售会现场排起了长龙。见习记者石佳/摄
对于电影《流浪地球》的改编,刘慈欣表示很满意,而且大大超出了预期。在他看来,这种电影在国内要5到10年才能出现,没想到自己第一部大成本科幻片就到达了这样的效果。他说:“所以今年的春节是我过得最好,也是最开心的一个春节。”
他继续谈道,科幻片的改编应该合理配置,一部分改编自文学作品,一部分来自原创。目前国内很多科幻片都改编自科幻小说,这也折射出我国科幻编剧短缺的现状。至于改编要尊重原创还是较大程度的改动,他认为要因作品而异。
刘慈欣赞同电影要进行较大的改编,他认为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形式,电影受到的制约是写小说的人无法想象的。他解释说,科幻小说可能只面向科幻迷,而科幻电影要面向所有观众。“所以把写给科幻迷的小说,变成所有层次的观众都喜欢的电影,要做到这一点,是特别难的事。”
第五届国际科幻大会主论坛现场。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电影《流浪地球》对原著的改编较大,有很多人认为原作更加“硬”,而电影相对“软”一些。对于这个问题,刘慈欣认为,目前对科幻的软硬存在误解,很多人以为充满科学知识就是硬科幻,“但科幻的软硬在于思维方式,而不是有多少科学知识。”(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