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之源在郑州” 汪沟遗址与青台遗址丝绸的发现证明5000多年前中国开始制丝

2019年12月04日07:52

来源:河南商报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河南商报记者郑超

  丝绸展现柔美的力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那么,中国的丝绸之源在哪里?

  12月3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荥阳青台遗址,联合建立中国丝绸之源研究郑州工作站。河南商报记者在青台遗址揭牌仪式上获悉,郑州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

  丝绸之源引发诸多研究者关注

  在黄河岸边,冬日温暖的阳光洒下来,穿过一片茫茫的芦苇荡,照射着位于荥阳的青台遗址。“今天,我是来朝圣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回忆,三十多年前,当听说这里可能发现了最早的丝绸实物时,他因未能亲眼见证而感到遗憾。几年前当他踏上这片土地时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在这里寻找中国最早的丝绸。

  12月3日,赵丰的想法实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荥阳青台遗址,联合建立中国丝绸之源研究郑州工作站,今后将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考古单位与科研基地的协作,为郑州地区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为探寻丝绸起源探索新的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而它与个人生活密切的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其他发明所不及。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载体,丝绸起源一直以来都是许多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从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上世纪黄河岸边的青台遗址(距今5300~5500年)出土的罗织物就被证实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为推动中国丝绸起源研究,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起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巩义双槐树、荥阳汪沟等相关仰韶文化遗址展开工作。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等技术,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确认这种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

  “这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任伟表示,郑州市汪沟遗址与青台遗址丝绸的发现,确切地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已经开始制丝。

  结合对仰韶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表示:“目前可以认为,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很可能在黄帝时代,中国丝绸之源在郑州。”

  对丝绸的文化信仰,促使丝绸形成产业化发展

  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据《通鉴纲目外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在汪沟遗址的12号瓮棺中,有一具被织物包裹的未成年人的尸体。这种织物经过5000多年的洗礼,炭化、降解严重,经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这种织物正是丝绸。这一发现让赵丰兴奋不已,这意味着考古技术运用的突破,“这次发现可以说是‘于无形中寻真迹’,这种新方法成熟后,会推广到河南其他早期遗址的探源工作中,学术意义十分显著。”

  而站在人文角度,丝绸起源的研究也十分重要。赵丰认为,蚕的一生,要经历破茧而出、飞升上天的历程,如同人的一生。瓮棺中的小孩身上裹着丝绸,说明古人认为用丝绸包裹尸体可以让灵魂升天,“在这种信仰的驱使下,人们把野生蚕驯化成家蚕,将小小蚕茧制丝成衣,形成了丝绸产业,才有了之后丝绸的传播和交流。”

  顾万发表示,中国人对丝绸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信仰的高度,“蚕的一生就是人期望的一生,破茧成蝶、生生不息,加上蚕丝在质量方面不可忽略的优越性,丝绸在中国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

  赵丰还进一步提出了传承、发扬丝绸文化的思路。他认为,丝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还可以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等,特别是在河南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如何用丝绸的载体和丝绸的设计展示、传播河南文化,都是将来可以合作的方面。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