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门附近排水设施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陶碗
玉冠饰残片
平粮台城址发现中国“三最”
●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
●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南北大道
●最早的双轮车辙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 温小娟)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5月5日下午在北京揭晓,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成功入选。至此,我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达46项,居全国首位,并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跟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于5月1日至5日举行线上终评会,这是该活动举办30年来首次面向公众直播,通过央视新闻微博等平台即可体验“云考古”,这场全方位的“考古盛宴”让公众深深领略了考古的无穷魅力。
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平粮台城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揭开了这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城址的面纱,并由此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等问题的讨论。
2014年以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该遗址联合开展的最新一轮考古发掘中,取得了突破性学术成果,发现了中国“三最”:目前国内发掘的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考古实证;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南北大道,大道两侧对称布局的排房、南城门门卫房、方正的城址格局等进一步揭示了“匠人营国、方正择中”城市规划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始源”意义;最早的双轮车辙,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与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车辙相比,将我国双轮车的起源时间至少提前了500年。
作为豫东地区的区域社会中心,平粮台城址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其中,在平粮台城址发现有黄牛祭祀的遗迹,对研究起源于西亚地区麦作传统下的黄牛如何融入中原传统的粟黍农业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淮阳平粮台遗址近年较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以及以平粮台遗址为中心的区域考古探查和发掘,为更加深入认识龙山文化晚期,也就是国家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的社会形态、发展水平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和研究视角。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认为,淮阳平粮台城址最重要的一项成果便是发现并确认了南北向“中轴线”布局,为追溯中国古代城市形制布局的内涵与特征找到了新的坐标。
“该城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表明,距今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一条贯通南北的宽6至7米的中轴大道在平粮台城址内建成。此项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服务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将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重要考古依据,也由此证实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的中轴线规划拥有4000余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核心标志之一。”刘国祥说。
据悉,下一步,考古学家将深入整理检测、分析研究历年来经科学发掘提取的各类资料和信息。此外,平粮台古城的保护展示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古城遗址博物馆(淮阳区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粮台考古工作站均已立项并开始建设,无疑会为将来这个重要古城址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