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纲要”成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依据和关键抓手,“成都会议”在更高起点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2019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法院继续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在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更加显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审判效果更加可期可感。
2020年5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工作报告中就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做了介绍:贯彻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发布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促进各项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贯彻新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健全配套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落实人民陪审员法,扩大参审范围,全国陪审员参审案件340.7万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15个省份20个城市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司法效能,满足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需求。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吉林法院工作,了解移动微法院建设情况。吉林高院供图
在更高起点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机构职能体系不断优化
2019年第一天,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崭新的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牌子映入眼帘。
“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司法公正的重大举措,在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于跃敏如此评价。
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统筹规划,精密部署,督导评估,最高人民法院总揽全局,用钉钉子的精神,不断破解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
改革内设机构,是保障司法责任制落地的重要措施。最高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省以下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职能配置,推动机构改革落地生根。
新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法官法于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稳步做好两部法律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工作,印发通知推广各地先进经验,推动法官职业保障政策落地见效。全面推进高素质法官队伍建设,加强对法官的管理和监督,维护法官合法权益,使改革更有方向、更有底气。
在更深层次构建审判权力运行和监督管理新机制:法治根基更加夯实
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不实、合力不强、监督不力、激励不足……这些与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效果息息相关的难题怎么破?
2019年2月27日,《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发布,10个方面65项措施精准对接党中央部署的各项司法体制改革任务,明确健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权力运行体系,首次提出明确院庭长的权力清单和监督管理职责,健全履职指引和案件监管全程留痕制度,在更高起点上谋划了未来五年的改革创新举措。
《关于进一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主审法官会议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关于健全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的意见》……啃硬骨头,涉深水区,一系列配套文件相继发布,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加快推进,为法治中国长远发展夯基筑台、立柱架梁。
印发《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的指导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试行)》,明确院庭长、审判组织和承办法官依法行使职权的边界和责任。研究制定法官惩戒工作规范,推动设立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惩戒委员会。刀刃向内,入额办案、办案担责、有责追究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事不避难,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三项规程”试点全面推开。人民法院认真贯彻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发挥庭审决定性作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刑事速裁程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轻罪诉讼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各级人民法院在切实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和保障辩护人工作方面做了很多,” 全国人大代表黄美媚给予肯定,“积极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刑事速裁程序改革,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法的温度。”
2019年9月18日,全国人大代表视察陕西省富县人民法院家事法庭,听取家事审判改革情况汇报。万紫千 摄
在更宽领域提升改革整体效能: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2019年7月19日,在成都召开的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吹响了推动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再上新台阶的号角。12月17日,全国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会在广州召开,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司法改革纵深发展。截至目前,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纲要”确定的65项改革举措正有序推进,并已出台29件改革文件。
从破解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效能的体制机制问题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体系,再延伸到社会治理创新、现代科技运用,司法改革领域越发宽广。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去五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从1420万余件增长到2018年的2800万余件,人案矛盾依然突出。
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机制建设应势而生。2019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 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出台,围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制度、诉讼服务体系、跨域立案服务等司法改革要求,旨在打造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新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全国中基层法院跨域立案服务实现全覆盖,“移动微法院”试点全面推开,全国43%的法院支持网上交费退费,让人民群众立案“一次不用跑”。全国98%的法院建立诉讼服务大厅,力求能够在诉讼服务中心办理的诉讼事项决不让群众多跑一次腿。88%的法院运行诉讼服务网,让当事人不用千里奔波,随时随地就能办理诉讼事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一站式高品质的诉讼服务。
2019年6月28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河北省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便民诉讼守初心,阳光司法担使命”主题开放日活动。李兆勇 摄
2019年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最高人民法院举办以“宪法e路行”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开放日活动,观看宪法宣传片,参观杭州互联网法院十大展区及体验区。周峰 摄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这一年,人民法院互联网司法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规模效应初步形成,改革成效逐步显现。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0%,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呈现良好态势。
9月,全国法院第六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推动“智审、智执、智服、智管”体系更加健全,智慧法院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科技创新成果与审判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助力司法改革提速。1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乌镇成功举办世界互联网法治论坛,会前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2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受邀出席,并共同发布《乌镇宣言》,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为世界互联网司法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司法改革,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未来五年,全国法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重要改革举措,以推进落实“五五改革纲要”为抓手,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