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丨要脱贫 就得干

2020年06月04日07:2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钧彦 闫文瑞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在商丘市宁陵县陈克常村,这里的村民践行着这句老话的真正含义。

  “猪哥”郑华春:就是干

  郑华春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夫妻俩从2008年开始养猪,去年下半年开始,生猪市场行情大好,年底猪一出栏郑华春就进账100多万。目前,猪圈里还存栏有300多头,价值200多万元。

  从“养猪小白”蜕变成“养猪先锋”,“猪哥”郑春华成了十里八村响当当的养殖大户,不少村民前来取经。

  郑华春的致富经简单粗暴:就是干。

  这一字真经如何解?邻居郑允锋注释:“要看付出,不能只看收入,”郑允峰眼中的郑华春是个实干家,“一年中,他们夫妻俩每天睡眠时间很少超过5个小时,以前没有产床,母猪产仔时,防着母猪把小猪压死,郑华春就和猪一起睡到猪圈里。”

  提起郑华春的养猪技术,郑允峰回忆:“他的养殖技术还是我们这些邻居教的。最开始,猪感冒了,他连打针都不会,现在给猪配种、看病这些技术活儿样样拿得起。”

  “贫苦出身,想富太难,所有的成绩都得一点点干出来!”郑允峰感慨。

  大车司机郑允锋:不仅“干”,还要“变”

  相比郑华春,41岁的郑允锋的致富经不仅在“干”,还在于“变”。

  郑允锋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初中毕业就下了学。第一份工作是在宁陵县的一家饭店当厨师,一个月能挣上四百多块钱。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随着郑允锋成家、生子而结束。

  “不能让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郑允锋选择了“变”,那一年是2000年。

  做农用车小生意、搞养殖……各样折腾了个遍,郑允锋都没挣到钱。2008年,他跟着同村人到广州跑出租车,头脑灵活的他又打听到一条致富路:跑货车。

  2011年春天,郑允锋和侄子合伙以40多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辆半挂车,每个月会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不过4年时间,郑允锋就又独自买下了一辆半挂车。

  郑允锋敲开的这条致富路是否一路坦途?

  “远看货车像天堂,坐在车里像牢房,”郑允锋用这句打油诗贴切地形容了货车司机的生活,“要是货主赶时间卸货,有时候一整天不得歇,吃住都在车上。”

  “运输行业来钱快、风险也大,”让郑允锋记忆深刻的一次跑车经历是2015年冬天,大雪,山路打滑,下坡时大车突然刹车失灵,眼看货车就要坠落百米悬崖,幸好车头被旁边的护栏撞到,车身放倒停了下来才侥幸逃生。

  郑允锋感慨:“那一年,我才35岁!”

  时至今日,郑允锋已经跑车9年。在他的带领下,不少村民也相继加入跑车的行业,现在陈克常村已经有八台半挂车,组成了自己的车队。

  第一书记马敏: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

  和郑华春、郑允锋一样,陈克常村冒尖的致富大户都有着相同的底色——勤劳。

  “要想实实在在脱贫,项目带动是外力,勤劳实干是内力,”这是陈克常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敏驻村3年的深刻体会:“扶贫必先扶志。”

  “我就是扶贫本‘贫’,快来扶我”“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政策为啥给他不给我?”……某些村民“等、靠、要”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

  必须借力发力。

  除了致富典型人物的带动,马敏联合村委将村里的坑塘、洼地整成平地,建成厂房。2017年8月,占地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平地而起,主营“烤面筋”以及“网红小面筋”的万寿斋食品有限公司入驻。

  厂里的上班时间很灵活,多劳多得,工人一个月工钱在2000元—4500元不等。扶贫车间“家门口务工”和“自由打卡”的创新模式,深受村民欢迎,两年多来,直接带动了村里36位贫困户脱贫。

  “早上3点多就起来做面筋了,俺农村人不惜力。”自幼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陈景行对记者说:“这些小面筋让我这个残疾人的日子有了奔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靠自己挣钱。”

  “想富,就得立着,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山。”村民们对此深有体会。

  记者手记

  “有力黄金土,无力荒草坪”。像陈克常村一样禀赋不高、资源匮乏的村庄千千万,像郑华春、郑允锋一样的致富先锋在每个村庄都会涌现,他们有着相同的靠山——自己。

  跑在“先富”的快车道,是因为他们清醒的认识,靠别人,只能解一时之困,救眼前之急,归根结底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靠坚强斗志和毅力,才能真正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等,等不来真正的富裕;要,要不来长久的幸福;靠,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让群众改变等、靠、要的观念,脱贫攻坚才会天地宽。

  乡村名片

  陈克常村位于商丘市宁陵县城郊乡东南部,辖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53亩。全村共有445户,总人口1776人,属城郊乡5个贫困村之一,于2015年脱贫。共有建档立卡户130户392人,其中已脱贫129户388人,未脱贫1户4人,目前贫困发生率0.95%。村里主要以传统种植、养殖、厨柜加工为主。基础设施落后,农作物产量低,务工收入不高,群众增收困难,导致村里经济贫困。

  2017年,投资44万元建成了扶贫车间,万寿斋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每年租赁费2.5万元,投资206万元建成了光伏电站,预计集体经济收益30万元。

  相关推荐

  ·百名记者进百村丨老支书的“难”与“不难”

  ·百名记者进百村丨六里路,越千年——李庄纪事

  ·百名记者进百村丨老贾家的墙画“上新”记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