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入高考作文题 考查当代青年使命与担当

2020年07月07日18: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马海燕)“疫情”这一上半年中国社会的关键词出现在了高考题中。“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成为今年最引人注目的高考作文题。

  有从教多年的中学语文老师认为,新高考Ⅰ卷中出现的这道作文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加上材料所给的提示:距离指人们居家隔离,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联系指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医学专家、快递员、司机、教师、新闻工作者等各路深入一线的群体,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应该说,不论城乡学生,对疫情都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同样,疫情还以中国与世界守望相助的角度出现在全国II卷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天津作文题“中国面孔”同样包含着抗“疫”信息:“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

  随着高考深入推进,今年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份迎来新高考。因此,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除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外,还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II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等5套自主命制试卷。

  纵观这些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北京卷的“北斗上天”,全国卷的为“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国代表写演讲稿,都体现了考查青年的当代责任、使命担当。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也体现在作文中。全国Ⅰ卷作文是阅读文言文材料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君臣共成霸业的故事,谈论对三人的印象;新高考II卷则是为电视节目《中华地名》写主持词,都是希望青年学生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考查学生对中文写作的实际运用能力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与以往的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见体裁不同,今年出现了写发言稿、写信、写演讲稿、写主持词等应用文体。非虚构类场景也与青年个人成长、社会责任等密切相关,让学生有话说。

  从议论文一家独大到开放性命题逐渐增多,让学生自选体裁和角度,高考语文的变化有目共睹,对生命个体的关照和思考也体现在作文题中。北京卷的另一个作文题“一条信息”,上海卷的作文谈“转折”,江苏卷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浙江卷谈“人生坐标”,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他人的关系。

  对此,有语文老师表示,将重大的社会事件有机融入试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历史、政治等多科改革的方向。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展开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也将体现在新高考改革后的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中学教学改革的倒逼作用将逐渐显现。(完)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