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要求我们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指出要把握好“保”“稳”“进”“蓄”四个方面。保是基础、是着力点;稳是大局、是主基调;进是目标、是大方向;蓄是未来、是增后劲。本报即日起推出系列述评,全面阐释“保”“稳”“进”“蓄”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的关系,瞭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员全省上下坚定信心,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进中蓄势,为决战决胜、更加出彩夯实基础。
□河南日报记者 逯彦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保住了民生就保住了稳定发展的大局。面对疫情冲击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今年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任务。
“保”是基础,是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我省要着力在“保”上下功夫,守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保”防疫底线不松懈
疫情是影响发展的最大变数,疫情防控这条战线守不住,发展就无从谈起。
“体温36.8摄氏度,请入场!”“大家不要拥挤,保持安全距离。”这是高考期间发生在郑州四十七中考点的场景。今年的高考,也是一场疫情防控的大考。面对人员聚集压力,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我省不仅备齐防疫物资,还为考点配备了防疫副主考。“没有生命安全,何谈美好未来。”郑州四十七中的一名考务人员说。
“请出示一下咱的检疫报告,营业时间生鲜区排风机不能停!”7月10日,郑州市中原区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在嵩山路一家大型超市对生鲜产品进行抽检。今年6月以来,为了防止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水产品携带病毒输入,对销售主体定期排查、不定期抽查成了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的“必修课”。
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疫情防控是底线,群众安全是红线,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坚持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各尽其责,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精准防控不松懈,对重点场所、重点商品的监测管理不放松,守住了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截至7月11日,全省连续105天无新增本地病例、108天无境外输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清零”,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健康保障。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省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如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仍不能松劲,新冠病毒不容小觑,加强防控、注重保护便是最佳选择。
“保”脱贫成果迎决战
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在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如今还要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
在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脱了贫的村民卜彦斌今年年初一次性承包了4个西红柿大棚。该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告诉记者,国家政策好,对贫困地区实施“四个不摘”,“贫困户摘帽不摘政策,腰包鼓了照样能享受普惠金融贷款,脱贫成果有保障,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低收入人群是在风险面前最脆弱的群体,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需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保障来之不易的成果。
我省以兰考为标杆,聚焦“三山一滩”地区和重点县、村,聚焦特殊贫困群体,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力攻坚,坚决兑现军令状。“目前,全省所有贫困县都已实现脱贫,651.1万名群众甩掉了贫困帽。”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要完成35万名贫困人口、5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的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保”就业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省近70%的城镇就业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
在郑州万科商业综合体经营餐厅的菲菲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店铺近3个月没生意,快撑不下去了,后来房租得到减免、政府减征社保费,6月份又通过手机银行获批了10万元的低息信用贷款,总算撑过来了,“接下来要努力‘活下来’,我的餐厅就是全店员工的饭碗。”
在河南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喻新安看来,中小微企业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每一个中小微企业,都连着普通家庭的就业与生计,政府只有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企业渡难关,才能为百姓就业打牢基础。上半年,我省在人社、财税、金融、社保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为企业减免社保费263.4亿元;优化创业服务,发放62.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支持4.9万人自主创业,援助了企业,稳定了岗位。
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我省坚持分类施策,稳住就业基本盘。省人社厅厅长刘世伟说,我省创新“四有一可”模式,安全输送农民工1948万人次返岗复工,支持9.1万人返乡创业,带动34.7万人就业,织牢就业“纬线”;对高校毕业生,通过“下基层一批”“招考一批”“入伍一批”“创业一批”,织牢就业“经线”;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兜底保障,托好就业“底线”。
“保”粮丰农稳天下安
粮食安全是发展的“压舱石”,经过战“疫”,我们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认识更加深刻。
把一个麦穗用力搓几下,猛吹一口气,麦壳被吹走,剩下饱满的麦粒在手心。今年“三夏”期间,西平县人和乡种粮大户丁志发的2000多亩种子田,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1至33粒;老王坡农场2万多亩高标准农田的小麦穗粒数平均也在30粒以上。
河南小麦种植面积连续5年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今年夏粮总体实现丰收,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350万亩,国人“饭碗”也将多装河南粮。
国内著名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认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河南小麦丰收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夏粮丰,全年丰,夏粮丰收有利于促发展、稳民心、增信心。”
粮食安全既要稳当前,又要保长远,必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和产业效益。今年全省又投入资金101亿元,规划建设660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在抓好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中心建设;推动信息化技术、智能化农机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粮食作物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
没有蹚不过的河,没有迈不过的坎。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们要拼搏在最前沿,放开手脚干起来,主动作为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