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宋朝 刘景华 实习生 康梓涵
有文化的黄河好像也懂英文一样,在灵宝市与陕州区交界的地方拐成了一个大大的“A”字,“A”字中间是被黄河三面包围的一大片千年古枣林,古枣林中藏了一个村子:灵宝市大王镇后地村。
“后地本来是没有村子的,就是灵宝老县城后面的一片地,我们从三门峡库区淹没区搬出来在这里安营扎寨后,后地就成了村名。”57岁的后地村党支部书记樊国正说。
7月13日下午6时,67岁的后地村村民高立民才开个三轮车出动,他要去枣林里把干透的枣树枝拉回家:“讲环保,不能在田野里点火了!”
三门峡黄河沿岸,几乎所有人都知道“335”这个特别的数字,海拔335米是三门峡水库设计的蓄水高程。
“尽管三面都是黄河、还在库区,古枣林的海拔是352米,绝对安全。”樊国正说。
560户2260口人的后地村共有枣林6000多亩,问村民:“有几亩枣林?”村民都很迷茫,没有准确的答案,得问:“你家有几棵枣树?”
后地村共有15万棵枣树,人均66棵;560户,家家有枣树。是家家都有吗?樊国正说:绝对是!
后地人有枣树、爱枣树、靠枣树。
爱到什么程度?村委会主任亢会霞说:村里的街道并不整齐划一,有的民宅凸出来、有的民宅凹进去,原因就是为了给古枣树让地方,房前屋后保存下来的古枣树有500来棵,村民们都叫它们摇钱树。
村北连片的枣林里根本没有一家一户的所谓分界线或“界石”,枣林下真没有一棵草,中耕过的沙土十分松软,一脚下去整个人就矮了几厘米;枣林中新修了观光水泥通道,所有的通道都让着古枣树;“年长位尊”的古枣树上挂了红布条,红布条随微风而飘,一派神圣。
黑框眼镜、礼帽式遮阳帽,说话时手舞足蹈,高立民活脱脱一个“乡村卓别林”!
“你问我家多少棵枣树?你让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高立民说。
有区别吗?
“说假话数少,说真话数多!”说真话!
高立民伸出四根手指头:“400棵”!收益咋样?
“去年不行!”高立民又伸出四根手指头,“4万!”
你记忆中一年收入最多的是多少?高立民伸出两根手指头,“20万!”400棵枣树收入多少你基本满意?高立民说,至少要8万!
后地村村南原来还有700亩粮田,现在也都栽上枣树了,村东是枣树、村西是枣树、村南是枣树、村北还是枣树;出村向北下坡,更靠近“A”字尖的是1500亩黄河滩涂,樊国正说,滩涂南高北低,南北向分给了村民,原来都种花生、豆子等,现在也种了一些林果。
前一段村里建停车场,占了樊转兰家的地:“我可不依,我嫁过来那年栽的枣树,20多年了,舍不得,我不要钱,只要树!最后村里从另外的地方给我置换了枣树!”
后地人“舍不得”枣树是因为它是挣钱的依靠,全村15万棵枣树的年收益至少是1500万元,人均就超过了6000元,况且投入也不大,不种枣树真有点傻了。
后地的枣叫囤囤枣,个大、上下一般粗、核小、肉厚、有弹性、后味香,历史上都不是专门食用的,主要药用、做中药的“药引子”。樊国正说,至今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灵宝后地的大枣依旧名声显赫,广东人还把后地枣起了个名叫“苹果枣”。
“种枣树能温饱,但儿子要结婚、要买房,整体小康不能靠种枣,我们现在依托古枣林做乡村游,就是要把黄河岸边的生态变现,把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樊国正说。
7月15日,后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社在村里张贴告示:后地村民宿开发面向全体村民招募股份,每股1000元,每位村民限入两股。
后地村古枣林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很多,对于城里人来说,这是一种最大的健康诱惑。
村里现在有4家农家乐,生意不错。为了不占枣林,村里第一期规划了一道街6户的屋顶民宿,建成后至少有24间客房50张床。
“全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已达1.5万元,唯一的贫困户荀铁平已经脱贫,唯一的五保户张保生住在大王镇养老院,不存在脱贫攻坚问题;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古枣林焕发青春,让良好的生态变成村民增收的途径,让在外打工的后地人都回来,全家团圆!”樊国正说。
年年三月枣花开,枣花一开满天白;古枣林中走一趟,甜蜜生活随风来。
枣花在高立民和樊转兰眼中已是几十年的常景了,他们最大的愿望是每年秋天白露后的二三十天里不要下雨。
那是大枣收获的时段,一下雨烂的是枣、损失的是钱、伤的是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