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留住乡愁。村庄不只是记忆中欢乐的昨天,也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明天。
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百名记者进百村”活动中,大河网记者走进济源下冶镇大岭村。
小村故事多,小人物彰显大时代。请跟着我们的脚步,一起见证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
大河网记者 刘杨 刘晓明
村子变化大不大,看看老杨的“诗”就知道了!
走进济源下冶镇大岭村,写“诗”的老杨可以说是村里的“网红”。见到他之前,根据不同人的介绍,大河网记者对其归纳了几个关键词——贫困户、小学文凭、特别能干、爱写诗。
“小学文化写的诗会是怎样的?”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老杨的家中。
二层小楼正对大门,东西两间平房,院内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我们到来,老杨拿出了刚在山上摘的李子。
交谈中,我们得知,老杨全名杨金枝,2014年,因重大家庭变故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老杨的生活渐渐发生了改变。“先是‘教育扶贫’‘六改一增’‘慈善扶贫’等政策,缓解了我们家的生活压力,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我又种了3亩辣椒、4亩白菜,这两年,村里引导群众发展艾草产业,家里又种了2.5亩的艾草,生活完全不发愁了。”
增孝关爱,子女为杨金枝、聂小乱每人每月转账200元,政府补贴100元,共计600元;转移就业,杨金枝参加扶贫公益岗,每月900元;慈善助力,领取2020年第一季度250元生活物资……站在贫困户帮扶明白栏前,老杨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立下愚公移山志,打好脱贫攻坚战。”济源当地制作的宣传语,正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变为现实。
“扶贫政策的春风吹真是吹进了我们心坎里,2018年,我们家脱了贫、摘了帽,感谢党和国家,我决定把感谢的话以及生活的变化写进诗歌里。”老杨说,他只有小学文化,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去问村里的学生,村里发的扶贫政策宣传册,他也都留着,不时拿出来翻看学习。
“党的政策真正好,脱贫一个不能少。幸福不会从天降,脱贫感谢共产党……”这是2018年刚脱贫时老杨写的《脱贫感谢共产党》;“第一书记李明军,贫困户的贴心人。为了致富早脱贫,想方设法来扶贫。想了一个好主意,搞个消费来扶贫......”这首《消费扶贫办法好》是老杨最近刚刚写的,诗短情长,歌简意深。老杨还自己创作了小品《老两口对话扶贫策》,这些他都细心地珍藏着。
“不光是我的日子变好了,整个村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路都修成了水泥路,还通了公交车,电影、戏曲在村里就能看到,偶尔还举办文艺演出,是真的好啊。”老杨说,以后他会继续加油干,争取早日奔小康,当然也要接着写诗,把村里的变化写下来。
相关推荐
· 小康路上的大岭村① | 党员积分制带动“火车头” 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