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 | 民生幸福记心间

2020年09月16日07:53

来源:河南日报

  长葛市双龙湖森林公园形成了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

  ——习近平

  □本报记者曹萍王平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孩童们又背起书包在校园内欢快地奔跑;公园内、跑道上晨练的市民肆意挥洒汗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下棋聊天、闲适恬淡……从城市到乡村,这样温馨幸福的画面在中原大地随处可见。

  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要聚焦“三山一滩”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实施攻坚,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谆谆嘱托重如万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一年来,河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在今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停歇。一张张民生清单、一件件民生实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绘就了一幅幸福的民生画卷,亿万中原百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措施有力度百姓获得感实实在在

  “我们把设计的作品放到网上平台进行展览,很快就有几家公司主动跟我联系,我和中意的一家设计公司签了约,比自己到处投简历效果要好得多。”近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0届毕业生小王顺利找到了工作,非常开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66万人,居全国第一位。受疫情影响,返校时间延后、求职窗口期缩短、招聘岗位减少,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为了应对疫情对毕业生求职的影响,我省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鼓励各高校开展各类线上活动,制作包含招聘信息的二维码展板,推出“老师带你找工作”直播活动,校长直播“带岗位”、老师云端“推学生”,从线下走到“云”端,助力毕业生早日就业。

  今年我省计划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万人,“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增加到2600人;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预计将达10万人次,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提高至20万元。

  一系列给力的就业促进措施陆续推出。为实现贫困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推出优先组织就地就近就业、优先组织外出务工输送、优先支持返乡创业、优先对“三无”人员兜底安置等“七个优先”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就业年龄、上岗期限、保障水平”3个突破。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需、民生之实。为减轻疫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我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今年,我省再次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预计504万退休人员受益,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

  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底线。目前,我省将保障范围扩大至所有参保失业人员,根据出台的新政,今年3月至12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因本人原因解除劳动关系或参保缴费不足1年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的失业补助金。

  改革有深度群众幸福感真真切切

  一年来,我省民生改革扎实推进,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破难点、疏堵点、化热点,改出了群众真切的幸福感。

  洛阳市民王先生患有冠心病,需要长期服用降血脂的阿托伐他汀钙片。“最近每片从4.44元降至0.13元,降价幅度特别大,一年能省不少钱呢!”9月7日,王先生高兴地说。

  不只是在洛阳,目前这样的优惠政策已经覆盖全省,以量换价的药品集中采购模式改革让更多百姓吃上了“平价药”。

  如今,两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共57个品种已在我省落地实施,所有公立医院及部分民营医院都可以买到这些便宜药,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50%以上,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持续释放红利,并转化为百姓看病就医实实在在的实惠。

  “没想到不出县就能让省里的大专家给咱看病,真是太方便了!”9月10日,在新县中医院,60岁的直肠癌术后患者马大妈满意地说。原来,刚刚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河南省中医院中医专家张佩江对她进行了详细诊断,并开了处方。

  目前,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已全面打通,并建成全国首个5G医疗实验网络,2019年开展远程会诊10.4万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47个县(市)落地实施;92所县(市)人民医院通过“二甲”评审,67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服务能力达标,109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医院标准,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改革,是为了解决群众“痛点”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长期以来,学生放学早、接送难让很多家长深受困扰。为改变这种状况,我省各县(市、区)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学生和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科学确定课后服务时间和内容,积极探索推进课后服务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了课后服务“因地制宜、各有特色”的局面。

  在新乡,课后延时服务正在铺开,全市中小学建立了各类兴趣班4688个,许多低收入家庭孩子有机会实现兴趣的更好发展。

  在郑州,到2019年年底,全市共有432所小学、165所初中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午餐供应全覆盖,近34万有需求的学生在学校吃上了午饭。

  发展有温度品质感节节攀升

  9月7日,室外骄阳似火。郑州市中原西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内凉爽舒适,社区居民张英正在悠闲地做着理疗。“在社区,能理疗、能跳舞,晚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老人很满足。

  而家住洛阳市涧西区的孤寡老人王大妈,因为戴了智能腕表,让家人吃了“定心丸”,老人在家里身体有了不适,可以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紧急呼救。

  手机在线购买养老服务、智能腕表紧急呼救、“空中医院”远程医疗诊断服务……“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养老模式正日益走进社区,为全省城乡的居家养老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我省将加快智慧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安排了3000万元奖补资金,将在全省选择一批智慧养老试点,启动一批‘互联网+养老’项目,不断提高行业智能化监管水平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去年,全省圆满完成了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落实这一民生实事任务,惠及226万老年人,发放资金12.9亿元。

  今年,全省街道要建设具备全托、日托、居家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200个以上。年初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6亿元,目前已下达6亿元。

  不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织密织牢保障网,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暖。

  目前,我省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520元,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3860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1.9%;特困人员年供养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提高;发放临时价格补贴3.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090万人次;向53个贫困县列支5亿元,对4个深度贫困县下达7952万元补助资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家住郑州市区北部的吴老先生,见证了贾鲁河越来越美的变化。“现在这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我们经常来河边散步,心情特别好。”吴老先生说。

  贾鲁河治理成效是我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缩影。如今,这样的生态廊道、湿地公园、城市绿地在黄河两岸越来越多,群众都说空气更好了、天空更蓝了。

  目前,黄河流域城市连续10个月没有出现重污染天气。截至6月底,今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优良天数大幅增加。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小至一厘一毫,大到千家万户,一个个幸福的民生故事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映射出亿万中原百姓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系列报道】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牢记嘱托再出发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两场硬仗”一起打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决胜脱贫收官战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中原粮仓”显担当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河南制造挺脊梁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中原唱响“黄河颂”

  河南日报特刊·这一年|党旗飘扬映初心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