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听老陈讲“茶经”

2020年10月16日07:30

来源:大河网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胡巨成李子耀

  10月11日一早,草上的露水还没有消尽,光山县凉亭乡王湾村蜿蜒的乡道上,村党支部书记陈明炳就已经骑着电动车出发了。

  “去陈森光那儿,这几天他家的新房快装好了,我要去瞅瞅。”

  陈森光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现在,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号——脱贫户!

  “全靠陈书记的‘茶’啊,要不俺咋能买新房嘞!”

  啥?靠“茶”买新房?

  “你看看门口的制茶设备就明白了。”这边,陈明炳接过话茬,“这可是大家脱贫致富的宝贝。”

  昔日的王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生产生活水平非常落后。2004年12月,陈明炳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部就设在一个废弃的村小里,一套完整的办公桌椅都没有。咋整?

  陈明炳心里很着急。为了让大家富起来,他带着村“两委”班子走村入户,找产业、想点子,没少忙活。大伙儿思来想去,话题还是绕

  不开两个字:茶叶!

  “人人都说‘淮南茶,光州上’,咱们王湾村山清水秀,凉亭乡又是咱县闻名的茶乡,我们一定要用好自己的‘金山银山’,以茶兴农啊!”

  2015年,陈明炳利用茶乡的优势,成立了承永茶叶合作社,建成了一个300亩的茶叶基地。次年,王湾村又引进新天地林茶专业合作社,和百余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保障大家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15年,政府给我办了贴息贷款,我就买了一整套制茶机械。后来陈书记还专门让我去乡政府办的培训班学习制茶技术。”

  现在,陈森光的茶叶已经可以自产自销了,客户主动找上门,茶叶最远卖到了浙江,一年挣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挣到了钱,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2016年,眼瞅着光山县电商产业快速发展,陈明炳又打起了土特产的“主意”,想趁着电商这股东风,带大家发展油茶种植。

  “麻鸭蛋、砖桥月饼这些光山特产借着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作为‘光山十宝’之一的油茶,也可以借机大大发展一下。”

  没过多久,村里的近5000亩荒山坡地华丽变身,一个高标准的油茶、茶叶及中药材多元化基地应运而生。

  “我们的油茶产品不愁销路。”新天地林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功斌告诉记者,除了线上销售外,他们还跟县里的大型商超有合作,外地的老客户也经常开车过来买。

  销路通了,客户多了,群众的腰包自然就鼓了。“我现在在合作社工作,一年能挣3万多元,俺公公也在这里务工,每年还能挣两万多元。如今这日子,想想就觉得开心。”10月11日下午,黄澄澄的油茶园里,脱贫户何全慧笑着说。

  2019年,陈明炳又趁热打铁,流转土地300亩建成高标准的太空莲基地,实行“藕虾共作”;合作社投资兴建了皖西大白鹅养殖产业园,年销售额100多万元,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他本人也站在了全省的领奖台上,荣获2018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

  “原来的1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51户已经成功脱贫,剩下的3户,今年也将扔掉贫困帽子。”陈明炳说。

  傍晚时分,沿着新整治的水塘往南走去,豫南风情的民居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好看。不远处的茶山上,还有村民正在茶园里挥舞着锄头。村里的文化广场上也热闹起来,大娘们已经摆开阵势,跟着音乐扭动腰肢;孩子们也闲不住,在健身器材上兴奋地蹦着。

  绿水青山间,满是欢声笑语。

  采访手记

  要想实实在在脱贫,第一就是要找准产业,有了产业的支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有长期稳定的收益。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陈明炳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找准了脱贫的主攻方向,利用茶叶和油茶这两个主产业,再辅助大白鹅、“藕虾共作”等其他的小产业,构筑了该村脱贫致富的产业网,将全村154户贫困户囊括在内。

  一个以前没有一套完整办公桌椅的村子,现在利用当地的绿水青山,靠着一套完整的致富产业网,发展可以说是天翻地覆。随着产业效益的持续向好,群众也就越来越富,“金山银山”全都装进了口袋。

  乡村名片

  王湾村位于光山县凉亭乡最北部,总面积4.5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总人口1515人,村“两委”干部5人,党员30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王湾村“两委”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使王湾村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