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惠安街道何寨村村民在梨树下喂大白鹅。
享受到精准脱贫政策的兰考县冯庄农民干劲十足,露出幸福笑容。
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的蔬菜大棚喜获丰收。
兰考县兰商干渠旁建起连片的大棚,远处矗立着多个风力发电设备。
不仅办了养鸡场,脱贫后的闫春光又开起了“春光油坊”。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两名姑娘在“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湾”享受休闲时光。
□龚砚庆 张笑闻
2017年2月,兰考在国内首批、河南第一个退出贫困县序列,这座曾饱受风沙肆虐的县城跨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一步。三年过去,摘掉贫困帽子的兰考又创佳绩:截至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人口21316户72372人,剩余未脱贫人口3户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012%。
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兰考在万众期盼中,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干群一心、自我加压,成功闯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路径,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努力打造出了新的“兰考标准”。
干字当头上下齐心奔小康
10月14日,东坝头镇张庄村,闫春光的“春光油坊”迎来新的一天。
聊起这几年春光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掰着指头算起了他的收成:“去年家里的养鸡大棚收入30万元,再加上油坊香油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有38万元呢!”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黄河边小村,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殷殷嘱托,犹在耳旁。六年多来,张庄的变化翻天覆地。“村路修好了、房子宽敞了、钱袋子鼓了、环境漂亮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变了!”申学风说。
张庄的巨变是兰考高标准实施扶贫政策的必然。脱贫攻坚不单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根本路径,更是通过脱贫攻坚转变干部作风、锤炼干部队伍、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总抓手,兰考书记县长负总责、四大班子齐上阵,紧盯目标不放松,紧盯问题抓整改,紧盯指标抓落实。在县级层面,坚持“周例会、月推进会”制度,集中分析研判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重点工作,确保扶贫工作一竿子插到底;持续开展“百日驻村”活动,县级干部带头每周到分包联系村住一个晚上,一线解决问题。在县里机关单位层面,充分发挥“1+1+1+2”专职扶贫队伍作用,在“百日驻村”期间,持续开展“三个一”(科级干部每周带头住村一晚,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问题;召开一次板凳会,集中宣讲政策;每周走访一次建档立卡贫困户,查看政策落实情况)工作机制,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米”。在乡镇层面,党政正职每周组织召开脱贫攻坚例会,以问题为导向狠抓工作落实;主抓副职、扶贫专干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村级层面,责任组长、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每周遍访未脱贫户,每季度遍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周召开村脱贫攻坚小组例会和贫困户政策宣讲晚间“板凳会”,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
“要求严、标准高是我们县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要求。”申学风说,“我们有好的扶贫政策,但政策多,对干部的要求就高,只有掌握了政策才能干好。”
在他看来,干部作风的转变、扶贫政策的得力、对扶贫工作的严要求是张庄能脱贫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提出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兰考人民将其作为指导县一级科学发展和有效治理的根本遵循和方法论,围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品牌家居、循环经济、绿色畜牧3个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文旅培训2个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城乡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围绕“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坚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在脱贫攻坚中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有序贯通,以城乡面貌的大改变提振发展信心、展示脱贫成效;围绕“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集中精力以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着力构建县域改革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认可度、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
“脱贫后的张庄围绕乡村旅游谋发展,将影响环境的养殖产业统一集中,大力改造乡村人居环境,打造民宿、采摘观光、红色景点、旅游产品等乡村特色,走产业升级道路,让老百姓腰包更鼓,日子更好!”申学风信心满满。
精准发力脱贫致富有方略
在三义寨乡付楼村,村民赵卫公是村里最后一个脱贫户。“我们老两口都患有慢性病,开销大,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一年挣不了多少,还得顾着孙子上学,日子难熬呀。”针对赵卫公家的情况,付楼村村“两委”为赵卫公夫妻俩办理低保、介绍就业岗位、发展庭院经济等,在2019年年底成功退出贫困户序列。
“充分就业和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等产业是我们付楼村的脱贫秘诀。”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飞说,“村中69户贫困户178人通过安排企业就业和公益性岗位、通过推动个体养殖、农产品加工,庭院经济在付楼村许多村民家中也开花结果,收效甚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加大培训力度,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发展产业和充分就业。
“除了发展产业经济,兰考通过引进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建立了‘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兄弟干中间,金融扶贫惠全链’的产业带贫模式,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摆脱了贫困。”兰考县扶贫办主任陈趁义说,“脱贫摘帽后,针对剩余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和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兰考因地因户因人,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稳步提高群众收入。”
在兰考,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重点培育发展了“花生、红薯、苗木、养羊、青贮玉米”5种订单农业型产业,由龙头企业订单式回购,解决群众销售难题,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瓜菜、养驴、乐器、经济林、食用菌”5种能人带动型产业,鼓励能人和贫困户抱团发展,确保每户至少拥有两项以上增收产业促稳定脱贫。同时,搭建“外出务工、产业体系就业、乡镇产业园就近就业、居家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5种就业模式,覆盖所有有就业能力、就业条件、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妇联组织灵活设置“巧媳妇”就业点,不断优化乡村布局,以小型加工车间吸引贫困户就近就业;鼓励弱劳动能力的群众尽可能参与公益性岗位就业。为了解除外出务工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兰考在全县开展“每月一次饺子宴(为留守老人过生日)、为留守儿童辅导学习、协调机械帮助夏秋两季有偿收割”三项服务,让贫困群众幸福感满满。
凝心聚力干在实处是关键
在仪封镇代庄村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门上挂的三面红旗牌子格外醒目。“这是我们创建‘四面红旗村’得来的荣誉,这三面红旗是干部和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村党支部书记代玉建说。
“领导领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比着干”,这是兰考干群的真实写照。为转变干部作风,助力脱贫攻坚,兰考构建一系列争先创优机制:在干部层面,持续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评选;建立从普通驻村干部到正科级干部的一星、二星、三星“兰考标兵”荣誉体系,以身边的典型激励争先创优。在村级层面,效仿当年焦裕禄书记树立“四面红旗”的好经验,开展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乡风文明、美丽村庄“四面红旗村”评选活动,每评上1面红旗,对村干部精神上有鼓励、绩效上有奖励,实现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有区别。在群众层面,以“1+3”社会扶贫为依托,以爱心美德公益超市为载体,通过“兰考文明户”评选,用积分奖励引导群众主动改善户容户貌,大张旗鼓开展四级文明创建,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这一系列争先创优机制的推进,兰考呈现了党群干群上下一心、干实实干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
“以前是干部带着群众干,而现在群众主动帮着出谋划策积极主动干,大家劲头十足。”代玉建说,“我们现在是越干越好,越好越干!”
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带着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兰考,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留下了独特“印记”。兰考县委、县政府负责人表示,将坚定不移以总书记提出的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为根本遵循,坚持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统揽全局不动摇,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兰考建成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点,在乡村振兴中继续探索成功经验,打造新的“兰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