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攻——脱贫攻坚中原决战丨我和我的太行

2020年10月17日08:52

来源:大河网

在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东姚镇黄路坡村,返乡创业人士正在给精播耧的下料斗里倒谷种。

济源市邵原镇大力发展山区林果种植。

在太行山区的新乡宝泉景区百万株郁金香争奇斗艳。

掩映在太行山中的济源大峪镇王庄村。

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由八孔废弃古窑洞改建而成的窑洞图书馆清凉宜人,游客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在太行山区的鹤壁五岩山景区,数百位太极爱好者在表演太极拳。

  □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秦川

  巍巍南太行,纵贯豫北西部。

  作为革命老区,太行人民曾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由于山高路险,土薄石硬,水贵如油,直到2015年,我省太行山区所涉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5市中,依然有241个村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由于大多数村散落在深山区,太行山区整体脱贫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战需要克服的“困中之困”。

  201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出号令,加快推进包括太行山在内的“三山一滩”精准脱贫攻坚。5年过去了,太行山区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区人民的生活如今究竟过得怎么样?本报派出采访组,走访太行深处,目睹曾经深度贫困的山村,克服“困中之困”发生的巨大变化,聆听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怀着对太行老区人民深厚的感情,用行动发出向贫困宣战的铿锵誓言。

  第一单元我是“酵母”

  地点:鹤壁淇县灵山办事处大石岩村人物:“厅级村官”徐光等

  记者到大石岩村采访的那天,正逢村民免费体检日,新建的带顶棚村文化中心内十分热闹。文化中心旁边,是“大石岩红馆”,里面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9年光辉历程及新中国成立71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思想建设是徐光书记回村后祭出的‘法宝’。这个‘红馆’就是全村党员群众学习教育的思想阵地。”村民孔水洲担任红馆讲解员,每天自豪地向慕名前来学习参观的游客讲述该村的变化。

  “人家是副师职转业干部,一直在省直机关当领导,退休后在省城享清福,咋可能回咱这穷山圪塥劳来工作?”这是63岁的徐光响应淇县“头雁回归”号召、出任大石岩村第一书记时,听到乡亲们最多的议论。

  那时的村子让他倒吸凉气:入村道路荒草丛生,村委大院和小学校内更是破败不堪……回村不久,徐光便逐户走访了400多户乡亲,了解村情民意,找到了“穷根”——村级组织瘫、散、软,村民意志消沉。

  扶贫先扶志,治村先治散。徐光召集村里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家长、老退休教师、老军人、老骨干,组成“七老团队”,一起商量村子该咋发展;把全村党员召集起来重温入党誓词,一起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

  徐光说,共产党员要起“酵母”作用,跟蒸馒头一样,能把面“发”起来。

  通往大石岩一号旅游线路蜘蛛峰的636级石台阶,是徐光带领大家一锤一钎打出来的。大家干劲儿十足,原本需要半年的工期,仅用43天便完成了。

  2019年年底,大石岩村成功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目前,在大石岩村建档立卡的262户贫困户中,已有257户脱了贫。村集体收入也从无积累到近50万元。

  近年来,鹤壁市先后引进“头雁”书记240余名,吸引1516名农村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力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78个后进村党支部整顿提升后,干事创业、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第二单元我来“接力”

  地点:安阳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人物:“独臂支书”王生有等

  从任村镇驱车穿过一个山谷,一条时隐时现的水泥路盘旋而上,盘龙山村就在山顶。山道像拐线团一样绕来绕去,越往上,坡越陡,弯越急。5公里的山道足足驱车半个小时。

  盘龙山村海拔1300多米,以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下,下一趟山得3个小时。村委会主任王增喜动情地对记者说:“俺山里人祖祖辈辈受穷都是因为交通闭塞。多亏了生有和他的两个哥哥,接力给村里修通了‘天路’。”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90年代,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王生有的大哥、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王自有,带领经过红旗渠建设洗礼的村民,用一锤锤一钎钎在太行绝壁上硬是开出一条能走马车的“天路”。

  2013年6月,为了加固硬化能走轿车的“天路”,老支书王自有累死在筑路工地。一时间,盘龙山村的“天”塌了。由于村里的青壮年都纷纷下山谋生去了,竟找不到一位合适的继任人选。最后,经村民一致推荐,镇党委找到了早已在山下定居的王生有,请他回村当支书。

  王生有年轻时因一次车祸失去了右手,右腿也严重残疾。思前想后,王生有最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回村,接住了大哥的接力棒——继续修路。

  硬化道路需要一大笔资金,村里没有一分钱,怎么办?“这钱我来出,我曾答应过大哥,就一定要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关键时刻,在外地搞建筑的二哥王金有捐资80万元,支持村里硬化“天路”。

  路通了,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致富?王生有在修路布景的同时,大力发展大红袍花椒产业,全村种植面积超过200亩,年均产值超80万元;先后发展中药材种植100余亩,发展林下养鸡项目,人均养鸡超50只,群众致富道路更加多样化。

  同时,观光平台、停车场、七级跌瀑式景观带的相继建成,盘龙山也成了三省交界地带的“网红村”,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第三单元我的“情怀”

  地点:新乡辉县市南寨镇大院村人物:“山楂书记”侯玉敏等

  大院村偏居南太行深处,靠一条8公里长的水泥小道与外界相连。而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竟然藏着一家现代化山楂深加工企业——河南诚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谈起选择在这个小山村投资的初衷,公司董事长施文福对记者说:“我是辉县人,对山楂有着特殊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侯书记为群众办实事的劲头着实打动了我。”

  “侯书记”是指辉县市南寨镇党委书记侯玉敏。2018年,44岁的侯玉敏来到南寨任职。当时全镇28个行政村有20个都是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4个。侯玉敏眉头紧锁,如何才能让这么多群众摆脱贫困?一圈调研下来,侯玉敏盯上了漫山遍野的山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楂树是山里人的“摇钱树”,1公斤山楂当时能卖两块多。然而由于无序发展,辉县山楂好景不长,逐渐没落。

  山楂要想增值,必须延伸产业链条。侯玉敏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开始全力招商引资。为了引来“金凤凰”,该镇先后投入40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侯玉敏遍访新乡市的产业集聚区,终于引来一家山楂汁生产企业。2019年,侯玉敏又抓住新乡市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计划的契机,帮大院村引来河南诚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侯玉敏的诚意打动了施文福,他原本打算只投100万元,最终却追加到1000万元。在大院村新建成的山楂精深加工车间里,两条现代化生产线正在对山楂快速分拣、清洗、切片、空气能烘干、全封闭粉碎、精细研磨……数十种新型山楂食品及保健品正从这个小山村走向全国市场。

  今年疫情防控形势最紧张的时候,为了寻找到优质的山楂树苗,侯玉敏和辉县市林业局的技术人员前往山西。途中下起了大雪,车辆打滑,差点坠入悬崖,多方奔波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苗木。

  第四单元我正“年轻”

  地点:焦作中站区龙翔办事处十二会村人物:“太行红孩”连红利等

  国庆长假期间,在一棵1100年树龄的大槐树下,十二会村党支部书记连红利简单装扮后,和村民们演起了情景剧,引来众多游客围观。由他扮演的八路军干部张高锋为躲避日军追杀,危急时刻躲进该村这棵大槐树树洞内,并在乡亲们的掩护下化险为夷。该剧根据十二会村真人真事改编,大受游客欢迎。

  地处太行深处的十二会村,由于长期贫困导致年轻人纷纷外出,剩下的都是留守老人,村班子成员严重老化。

  2018年4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在外面跑运输的连红利,经党员和村民举荐,被请回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年39岁的连红利,放下了运输生意,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带头人。

  与他一同回村“搭班子”的还有在市区开饭店的41岁的赵国强、在城里开装修公司的35岁的赵强、在一家医院当护士的28岁的毕慧慧,换届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6岁。新一届年轻的村干部上任后,当即谋划了“做好红色文化产业、带动绿色生态产业、启动蓝色康养产业”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去年7月,村“两委”谋划成立了十二会红色旅游传播公司,由村民组成董事会,人人都是公司股东。先后投入50余万元,修建了宣誓广场、停车场、水冲式公厕、村内道路等,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和游客观光体验。

  红色文化吸引了游客,游客的到来又带动了该村的绿色产业。漫山遍野的杏树、桃树、梨树、核桃树,都成了村民的“摇钱树”。65岁的贫困户蔡永翠将自家种的小米、核桃、山楂等山货和时令野菜在路边摆摊售卖。“光卖山货,一天就有100多元的收入。”蔡永翠乐滋滋地说。

  村里老人们开玩笑说,连红利就是太行山里的“红孩儿”,年纪不大,本事不小!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