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与栾川县交界处的山乡公路成为山区群众通向外界的致富路。
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的汉冢生态园,游客在观看“司马光砸缸”雕塑。近年来,该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成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路。
鲁山县辛集乡突尼斯软籽石榴熟了。
电子商务让汝阳县的特色农产品卖得更好。
三门峡市湖滨区羊虎山上新风尚。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卢氏县范里镇前窑村椒农忙着采收成熟的辣椒。辣椒种植带动全村60户150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田宜龙 王小萍 张建新 胡舒彤
山峦叠起,伏牛山西接秦巴,绵延八百里,将三门峡、洛阳、南阳、平顶山四市连起。它是中原西部大地的脊梁,也曾是这里人们奔向小康的屏障。
脱贫攻坚前,伏牛山深处隐藏着河南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住着数万名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开始后,这里变身中原与贫困战斗的“最前线”。万余名群众搬出深山,家门口就业脱贫;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远程医疗、家门口就医,民生兜底网越织越牢……
困于大山,又兴于大山,这是伏牛山区百姓与大山的纠缠,是山区人民与贫困和命运的抗争,也是一段为着小康梦想接续奋斗的历史。
安居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几天,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白庙村村民李占胜心情特别好,因为很快他家的房本就要拿到手了。
李占胜是该县易地扶贫搬迁的村民之一,2017年从山上下来,搬进现在所住的150平方米的小院里。
“以前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每逢下雨天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交通也不方便,想出一次村可难。”李占胜感慨道,“现在好了,出门就是宽阔的马路,随时都可以进城。房子都是新的,跟城里的差不多。”
“十三五”时期,南阳市累计完成总投资28.32亿元,建设完成255个集中安置点,住房13977套、建设面积120.54万平方米,集中安置12853户、分散安置1048户,截至2018年11月底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说,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帮助搬迁户实现就近就业,让每一位搬迁群众都能住得安心踏实。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和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山区县,三门峡市卢氏县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步伐。同时,配套建成71个扶贫产业基地、8个光伏电站及安置点周边60余家企业,采取入股分红、承包租赁、吸纳就业等形式,带动1.13万人就地就近创业增收。
“易地扶贫搬迁并非‘一搬了之’。”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要在着力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计上下功夫,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点亮他们的未来。
乐业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特色产业替代传统种植,条条绿谷替代贫瘠的沟域,旅游小镇替代贫困山村……新时代,洛阳市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给伏牛山区披上绿装,让黄河流域生机盎然。
“沟域经济要坚持一沟一策,一沟一色,选准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特色。”洛阳市副市长王军说。
洛阳市樱桃谷沟域经济示范区内的千年樱桃林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连年成功举办樱桃文化节,先后建成了十几个规模化樱桃园,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以上、综合经济效益8亿元以上,区内农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
孟津县同盟山沟域经济示范区依托万亩莲藕、万亩优质水稻、万亩黄河鲤鱼、万亩孟津梨等4个“万字号”特色主导产业基地,2017年以来每年举办银滩灯会、梨花节、荷花节等,接待游客达130万人次,节庆活动收入达1.5亿元。
……
产业兴旺是沟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沟还是那条沟。不同的是,这些曾经的“沟沟坎坎”,今天已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不仅水、电、路、网全部畅通,各项审批也不用操心。”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龙泉村村民李小闯早年在郑州办厂并逐步积累了财富,2015年,在家乡吸引人才优惠政策的感召下,他返乡创业,凭着自身的技术带领乡亲们打开了“致富门”。近几年,龙泉乡先后有20多位像李小闯一样的企业家回归,带动家乡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输入人才动力。
健康
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赶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拦路虎”。
围绕健康扶贫,平顶山市郏县探索出“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健康大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智能分级诊疗平台向上可连接全国2700多家医院、24万多名医生,向下可与14所乡镇卫生院、377个村卫生室相连,贯通4级医疗机构,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各乡镇配备智能移动健康体检车,在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同时,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延伸至每家每户,让居民拥有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打出健康扶贫“组合拳”,设立“六道兜底防线”,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贫困户县内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以上。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防返贫、防新致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南阳探索实施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等为主的“四集中”兜底办法,走出了一条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同步脱贫路径。
针对农村无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人员、80岁以上独居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其他需要集中兜底人员等3类重点人员,因人而异采取兜底保障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面临的各种难题。
9月28日,走进内乡县马山口镇福星托养中心,医护工作者正在为托养人员送餐。“让他们在这里像住在家里一样踏实,是我们创建托养中心的初衷。”该中心负责人说。
据了解,为了确保在这里生活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服务,该中心专门配备了卫生室、心理咨询室、文化阅览室、康复室等。
诗和远方
“诗”与“远方”携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将其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做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作为黄河进入河南的第一站,三门峡人先试先行,2019年就开始谋划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随着规划建设不断深入,百里生态廊道在不断延展,湿地公园和主题公园穿珠成链,自行车道和景观步道飞花迷眼,一条集生态屏障、弘扬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廊道如画卷般缓缓展开。
如果你要休闲度假,请到三门峡来。黄河三门峡湿地面积2.85万公顷,除了每年冬天的万只白天鹅,还有279种鸟类。以及全国唯一的能喝能洗的矿温泉等,会满足你的度假需求。
如果你要回顾历史,仰韶文化博物馆、虢国博物馆、三门峡博物馆让你一次看个够。从古丝绸之路上的崤函古道到被称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的陕州地坑院,让你一日梦回千年。
“古都夜八点”,相约洛阳城。围绕促进文旅消费,洛阳市推出系列消费活动,龙门石窟“夜游龙门”、洛邑古城“洛水惊鸿”、九洲池“唐风唐韵”等“古都夜八点”项目,人气高涨,激活了文旅“夜经济”。把文化味道渗入一个个具体的旅游项目中,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洛阳市在文旅惠民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
听,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八百里伏牛:
在三门峡,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建设西部“林果菌药”、南部“烟药菌”、中北部“果蔬渔”、东部“椒药烟牧”四大农业板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
在洛阳,强化龙头带动,打造特色扶贫产业园,先后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6家,初步形成覆盖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特色加工等多个领域的乡级扶贫产业园,确保贫困群众脱贫成色和质量。
在南阳,围绕“林”字做文章,造林绿化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脱贫稳增收,保障贫困群众未来小康可持续。
在平顶山,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伏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不光要让贫困群众“鼓口袋”,更要打造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共同富裕的决心,让他们持续增收“稳口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生活需要人们倍加珍惜,新奋斗激励人们勇往直前。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全面小康的基础打得更牢、底色擦得更亮,是老区人民新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