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刘杨)有河的地方就有桥,对于开封人而言,“州桥”二字意味深长,它不仅为古人所陶醉,更为后人所向往。州桥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与开封“城摞城”一样,是“桥摞桥”?10月25日,大河网记者跟随“行走大运河”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开封市中山路的“州桥遗址”。
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横跨在当时作为南北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通济渠上,故名“汴州桥”。五代时期,“汴州桥”称“汴桥”。北宋时期,通济渠也称为汴河,因位于天街之上,“汴桥”改名为“天汉桥”,也称“州桥”。
当时的州桥还是著名的景观桥,“州桥明月”是著名的“京城八景”之一,每当月明之夜,“两岸夹歌楼,明月光相射”,登桥赏月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讲解人员告诉记者,金元之后,黄河不断泛滥,大运河被淤塞,州桥也被掩埋在地下。上世纪80年代,开封市政公司在此施工时,发现了州桥遗址。
“当时因受地下水位高的影响和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具备展示条件,州桥重新被掩埋于地下。”讲解人员说,为推进大运河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整治工程,丰富北宋东京城遗址的文化元素,2018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启动了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工作。
据悉,目前,1号、2号大型探方已经深挖到地下十几米的金元地面以下,3号探方已发掘到明代地层,能够反映汴河岸边民居群落的4号探方也已开始发掘。
在1号探方前,透过西侧剖面上一道道白色的地层线,记者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运河的层层淤积,以及河道宽窄变迁过程。
“在下面河道底层距今地表深约12.5米左右的地方,出土的遗物多见唐代巩义白河窑瓷器,因此,我们判断它就是唐代汴州城时的汴河河道。往上,可以看到五代和北宋时期河道淤积,金元以后,由于汴河清淤不及时,两岸居民侵河严重,河道逐渐变窄。四层以上为明代及以后的地层。”讲解人员介绍,在第四层这个地方,可以看到有一层纯净的黏土层,即为明崇祯十五年,大河灌城,城毁人亡时留下的痕迹。
开封城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屡淹屡建的“城摞城”奇观,汴河如此,州桥也是如此。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州桥及汴河遗址的保护展示是按照“边发掘、边保护、边建设、边展示”的发展思路,建立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构建出以文物探挖为核心,学术交流为基础,观览探玩变产业的全新文化研学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