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屈晓妍 梁栋
对临颍县石桥乡桥南村人来说,“qiao”字至少有三种写法。
一为“桥”。
明清时期,许州府南门户是一座大石桥。桥面宽广为官道,旁设驿站,往来交通,络绎不绝。周边店铺林立,瓦舍勾栏,热热闹闹。
▲桥南村的桥
时过境迁,大石桥在抗日战争中被毁掉大半,如今桥南村依桥而落,因其得名。古道西风,老祖宗传下的区位优势沉睡了,桥南村不复往日的熙熙攘攘,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
2017年,邱建锋作为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派驻的第一书记来到桥南村,于是这“qiao”字的第二种写法,便是“侨”。
邱书记到村里工作的第一天,正刮好大的风,走在坑洼不平的村道上,路边杂草丛生、脏乱不堪,树叶、塑料袋伴着尘土飞舞,直扑人脸。
但是,当记者10月25日来到桥南村时,漫步“文化长廊”,只见300米长的步道两旁草木扶疏、展板鲜亮,三年前的凋敝破败,如今已很难想象。
利用省侨联的资源,邱建锋带着怀抱建设家乡热望的侨胞社团走进桥南村,捐建桥南礼堂、标准化卫生室、室外电子屏等基础设施。
但他也知道,“脱贫攻坚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光靠‘化缘’。”他说,“村里想发展,必须有产业;村民想致富,必须有品牌。”改“输血”为“造血”,才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长久之道。
2018年,邱建锋发动群众成立“侨裕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海外华侨的帮扶下,这个中原腹地小村庄产出的杂粮、粉条、辣椒已经远销英国市场。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出特色品牌“侨联桥”,各色杂粮身价倍增。
石桥乡“网红”于小青,农忙种地,农闲直播,在抖音上颇具人气。她在直播间里最常推荐的,就是“侨联桥”的“三十日养生杂粮粥”和红枣枸杞黑芝麻粉。
“没想到我们种的粮食能卖到国外去,真是提气!”于小青一脸憧憬,“趁年轻多赚点钱,俺也要去英国转转!”
以侨为桥,直播里“爆单”的柴米油盐,就是村里年轻人的诗和远方。
▲桥南村航拍
“qiao”字的第三种写法,是“巧”。
“俺村的巧媳妇就是耐打听!”说起桥南媳妇的针线功夫,村妇联主席王会霞难掩骄傲神情。
其实她自己就是个巧媳妇,家里包了几十亩地,她有空时还钻研档发加工和缝被罩的手艺。巧手出了名,就有企业跟她联系派活。王会霞创办发制品家庭作坊,拉上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干,在企业面前,她俨然成了桥南村的“经纪人”。
“邱书记干得再好,也不能指着人家过一辈子。最靠得住的饭碗,还是自己的一技之长。”王会霞这些巧媳妇的好强,也给了邱建锋启发。
▲10月23日,乡村“网红”于小青正在利用网络直播推介“侨联桥”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桥南村的农产品走向大江南北。
桥南村邻近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离许昌市仅10公里,距“花都”鄢陵20公里。“靠着天然的交通优势,什么广告打不响?什么产品卖不掉?”两年前意识到这一点,邱建锋大为振奋,立刻协调资金建成桥南村特色产品展示中心,在107国道旁的显眼位置进行集中展示;把区位交通和床上用品加工等传统优势相结合,“企业+经纪人/家庭作坊+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出了名,企业订单纷至沓来,还有制衣公司干脆直接落户。
桥南人的“巧”,唤醒了沉睡的优势资源,沉寂一个世纪的大石桥,重新变得热闹。“桥”“侨”“巧”,三个大字写好,便是一个桥南村的“俏”。
采访手记
用桥南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凡的话讲,大家对邱书记,“那是待见得很”。可脱贫摘帽后,无论是村民还是邱建锋自己,琢磨最多的事儿,却是邱书记走了以后该咋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须谋划长远。
扶贫要扶智,脱贫思路对了,比给多少钱都管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要用好脱贫经验。对桥南村而言,“qiao”字的三种写法,“桥”是乡愁也是优势,“侨”是特色也是品牌,“巧”是手艺也是产业。这是桥南人的致富之路,也是通往小康生活的智慧之“桥”。
乡村名片
桥南村,位于临颍县石桥乡,594户2345人。从前集体经济底子薄,如今村集体收入由2017年的负数增加到23万元,年人均收入由不足6000元翻了一番,2018年整村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