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丨在大相国寺感触历史与文化

2020年11月13日07:58

来源:河南日报

  □任崇岳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市的中心,是中国十大汉传佛教名寺之一。

  这里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旧宅,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六年(555年)创建寺院,命名为建国寺,后毁于兵燹。唐朝初年,僧人慧云重建建国寺,适逢睿宗李旦即位,他当过相王,遂赐名为相国寺。宋代,相国寺多次扩建,占地500余亩,僧众数千人,为全国佛教中心。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相国寺被淹,寺内建筑荡然无存。相国寺现存建筑大多是清代重建。民国初年,相国寺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27年,冯玉祥一度改相国寺为中山市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葺。如今,相国寺已成为开封著名的文化地标。

  现在的大相国寺,依然殿宇巍峨,草木葳蕤,香烟袅袅,钟磬悠悠。其壮丽正如元代诗人陈孚在《登相国寺资圣阁》中所言:“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缥缈凌虚空。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火中。”

  一

  若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大相国寺迥异于别的名寺。它坐落在繁华喧嚣的市中心,山门朝向热闹的大街,背后是著名的鼓楼夜市,左右两侧是密集的居民区和商铺。“修行何须山水间”,是大相国寺代代相传的法语。一代又一代僧人在闹市中,历练成高僧大德。

  大相国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清代重修,规模远逊唐宋,但格局基本未变,仍然“金碧辉映,云霞失容”。现存主要建筑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前向后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大师堂等。

  从喧嚣闹市一脚踏入大相国寺殿式山门,马上进入一个气象清幽的佛的世界。

  相传,大相国寺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北齐,明末没于河中,清朝顺治年间,由一位姓贾的河南巡抚重建,气势磅礴,有“中原第一殿”美誉。

  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内房柱上,悬挂着一副顶天立地的楹联:汴梁自古繁华,溯信陵卜宅,天保建寺,唐宋迄今,香火因缘历劫盛。佛法西来微妙,算白马驮经,达摩面壁,东南遥望,金轮辉映万家春。

  这副楹联,高度概括了大相国寺的建寺史。“信陵卜宅、天保建寺”是大相国寺寺史的关键点。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无忌,他招贤纳士,名冠诸侯。历史上,信陵君“窃符救赵”充分显示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节操。信陵君死后,他的故宅被改成三义庙,以纪念信陵君和他招纳的贤士侯嬴和朱亥。到了北齐天保年间,因为文宣帝既信佛又推崇信陵君,他下诏在此地敕建建国寺,文宣帝还铸造了信陵君铜像奉于寺内。后来建国寺毁于兵火,唐代在原址重建寺院,寺前仍建公子亭以纪念信陵君。

  中轴线上的第三座佛殿八角琉璃殿,因八角造型得名,也称罗汉殿,建于清乾隆年间,其独特造型在中国佛教建筑中绝无仅有。

  八角琉璃殿内有一尊千手千眼菩萨像,造像细腻生动,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据记载,它是乾隆年间一位无名艺人费时58载,用一株完整银杏树雕成,像高3米,重约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大手6只和扇状小手三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合计1048只眼,俗称千手千眼佛。

  二

  唐代,是大相国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华彩乐章。“画圣”吴道子在此画了文殊菩萨像和维摩像,“塑圣”杨惠之在此塑了五百罗汉像。“画圣”“塑圣”助力大相国寺成就文化名寺之名,可惜画像与塑像今皆不存。

  唐代大相国寺有多壮美?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其所撰的《大相国寺碑》中盛赞:“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人间天上,物外异乡,固可得而言也。”

  唐初,大相国寺得以重建,源自高僧慧云的奇遇。

  慧云是湖南人,曾负笈衡山习学佛法。记载称,他来到东京夜住繁台,灿烂星斗下,他看见城中郑审家花园水池中显出梵宫(即佛寺)影子,其殿台楼阁,与天宫一般无二。慧云对僧徒说,我知道《华严经》上说,若是琉璃地上出现宫殿影子,此乃不可思议之境界。于是他发宏愿,要在汴梁城中建佛寺。之后慧云又在建国寺旧址废墟中掘得一通古碑,以为佛的指引,遂在原址上重建建国寺,铸造高达一丈八尺的弥勒佛像。适逢相王李旦即位为睿宗,他当过相王,将建国寺赐名为相国寺。

  自睿宗之后,又经唐代多位帝王先后建起排云阁、普满塔等当时开封最高大辉煌的建筑,相国寺终成“塔庙崇丽”之景。

  大相国寺作为唐代集建筑艺术之大成者,它的楼门卷檐技术就奥妙无穷。到了宋代,《木经》作者大匠喻皓也不解其中奥秘。宋《谈丛》记载:“他皆可解,惟不解卷檐耳!每至其下,仰而观焉。立极则坐,坐极则卧,求其理而不可得。”

  唐代,有众多的艺术家把技艺奉献给了寺院。相国寺内壁画塑像,多出自大师之手。

  佛殿内,画圣吴道子所绘文殊菩萨像与维摩像,形神皆备。吴道子一生作画甚丰,壁画就有“三百多堵”,相国寺内的文殊菩萨像和维摩像,是其代表作。

  著名画师王温的装銮彩画,为“天下一绝”。明代王世贞所辑的《王氏画苑》一书中说:“观其金像彩画圣容,能具种种大慈大悲,端严相好,诚得当来下生,善现救护之意。”

  “塑圣”杨惠之据说和吴道子是师兄弟,皆从师于名画家张僧繇,唐无名氏《时人为杨惠之语》中道:“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相国寺内有他用“壁塑”之法所塑的五百罗汉。壁塑是中国绘画、雕塑合一的艺术形式,亦称“隐塑”或“影壁”,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楼阁等,施以色彩,形成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杨惠之壁塑,时称天下第一。

  吴道子的画与杨惠之的雕塑,一直保存到宋代。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来到大相国寺,见之称奇,写诗盛赞:“吴画与杨塑,在昔称绝伦。深殿留旧迹,鲜逢真赏人。一见如宿遇,举袂自拂尘。金碧发光彩,物象生精神。岁月虽已深,奇妙不愧新。惊嗟岂无意,振播还有因。乃知至精手,安得久晦堙。”梅尧臣用衣袖拂去尘埃,吴画杨塑宛若新制。梅尧臣感慨不已。

  三

  佛教在宋朝得到大发扬,全国有佛教寺院4万多所,仅开封一地就有近百座佛寺,最著名最显赫者依然是大相国寺。自宋太祖开始,它成为皇家寺院,多位皇帝与它有交集。

  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讲:“太祖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不当拜,僧灵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上微笑而颔之。遂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议者以为得体。”

  据称,宋太祖赵匡胤进相国寺之前,对佛教有疑虑,甚至还有拆庙的想法。他第一次进相国寺时,询问应不应当拜佛,僧人首领赞宁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这句话甚合赵匡胤之意,他决定不再拆寺庙,佛教才得以发展。

  宋代佛教大发展,表面原因是僧首妙语投了帝王意,最根本原因是佛教适应了统治者需要,为巩固赵宋皇室江山尽了力。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重修相国寺内的普满塔。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在相国寺内重建三门,门上建楼,甚为雄伟,太宗挥毫染翰,御笔书写“大相国寺”四个大字,制成匾额,悬挂于山门上。有了天子题额,相国寺作为佛教名刹,妇孺皆知。

  宋人所辑《邵氏闻见后录》一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攻灭南唐,得了不少李廷珪父子所制之墨,这是李后主御用墨。修缮大相国寺山门时需要大量墨漆,太祖下诏使用这个墨。山门修成后色泽鲜艳,永不褪色,这给李氏父子产品做了个大广告。到宋徽宗宣和年间,黄金可得,廷珪墨却不可得了。

  宋代第六任皇帝宋神宗和相国寺交集尤多。《石林诗话》记载,神宗元丰年间久旱,神宗在宫禁中祷告祈雨。他梦见一僧乘马驰骋空中,口吐云雾,风雨大作。次日,神宗派内侍在京城中寻找梦中所见之僧,内侍在相国寺三门五百罗汉中看到了第十三尊罗汉,与神宗梦中所见相同,即迎入宫中,神宗从此对相国寺格外垂青。

  因为神宗景仰佛教,至元丰六年(1083年),相国寺已有62个院落,其中两个是禅院,其余为律院。律院信奉律宗,禅院信奉禅宗,两者都是佛教的重要派别。

  宋神宗还曾亲去大相国寺观看名家高益的绘画,他很欣赏高益画的阿育王作战图,便问高益是否知晓兵法。高益说,臣不晓兵法,这是根据想象绘成。阿育王是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他统一了印度全境,因杀戮过多而皈依佛门,广建寺庙,对后世佛教影响甚大。

  高益在大相国寺墙上还绘了乐工奏乐图。有观看者认为琵琶之音应出自上弦,高益画的弹琵琶者拨错了下弦,认为是高益失误。北宋科学家沈括却认为琵琶是手指拨过琴弦发音,这一拨虽是按住下弦,但声音却发自上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赞高益“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四

  宋代寺院中,没有比大相国寺更显赫的了。唐代进士及第会刻石于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宋代进士及第,会刻石于大相国寺。宋代高似孙在《纬略》中记载:“本朝进士题名,皆刻名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慈恩也。”这令它在文人心目中占据特殊地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相国寺)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北宋一朝,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蔡襄、赵明诚、李清照等,都与大相国寺结缘甚深。

  苏东坡作为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大相国寺少不了他的墨宝题词。明代李濂所撰《汴京遗迹志》记载,相国寺中有两块色如玄玉的苏东坡题字刻石,其一刻草书“哨遍”二字,另一石刻有“苏子瞻、子由、孙子发、秦少游同来观晋卿墨竹,申先生亦来。元祐三年八月五日,老申一百一岁。”“哨遍”是词调名称。另一石记的是苏东坡携亲友来寺中观赏驸马都尉王诜所画墨竹,特别注明“老申一百一岁”,颇为幽默风趣。

  相国寺墙壁上曾有一首题壁诗,关联着王安石与苏东坡两位文化名人。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主持变法,招致多人不满,有人在相国寺墙壁上题诗云:“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

  看诗的人都觉得诗中讲的是丈夫出走,妻子忧愁兵荒马乱强盗掳掠。王安石罢相后,苏东坡从贬谪之地召还,有人以此诗询问他。他沉思片刻说,“终岁”是十二个月,“十二月”合一起是“青”字,“荒芜”指田里有草,“草田”两字合起来是“苗”字。“湖浦焦”是水去也,水旁加一去字是“法”字。依此类推,四句诗之意是“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

  这样的一座皇家寺院,一座文化名寺,曾是北宋全国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是文化娱乐中心。《东京梦华录》记载,大相国寺内的演艺名角不下百人。

  宋王栐撰写的《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王得臣所著《麈史》说:“都城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因号相国寺曰‘破赃所’。”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一节,对相国寺的市场交易有详尽罗列。书中说,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供百姓商品交易。大三门前卖的是飞禽猫犬、珍禽奇兽。第二、三道门卖的是日常玩具、杂物等。寺里庭院中架设有彩色帐幕或露天铺位,买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用具、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靠近佛殿之处、两边走廊上都是满满摊位。佛殿后边资圣门前,卖的是书籍、古董、图画及各地被罢任官员贩卖的土特产和香药。

  大相国寺在唐宋时期,无论建筑艺术还是文化影响力,都达到鼎盛。之后的大相国寺,屡毁屡修。但在历史长河中,仍不失其佛教名刹地位。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我国后,与本土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互相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大相国寺传承不绝的佛教文化,是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大相国寺作为千年名寺,佛乐表演有悠久历史。2002年,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成立,佛乐表演再现。

  当下的大相国寺,也是开封市民祈福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每逢新年正月十五,相国寺还会举办元宵灯会,月白风清,华灯竞放,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开封城和大相国寺均已形貌大改。钟楼上铜钟,在清秋霜天时撞击,仍发出清越之声,响彻古城。

编辑:史海山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