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行驶在杭州西湖杨公堤上新华社发
海康威视展厅本报记者陈晨摄
杭州城市大脑本报记者陈晨摄
河南日报记者柯杨 栾姗
“杭州哪些景点最流行?”
“西湖、千岛湖,还有京杭大运河……”“你说的是‘老十景’,现在流行打卡海康威视、机器人小镇、杭州城市大脑这些‘新十景’。”
这是杭州“数字经济旅游十景”亮相两个月以来,游客和本地人之间经常发生的对话。
“新十景”火爆,是杭州乃至浙江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折射。浙江紧紧抓住这一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培植肥沃“土壤”,提供丰沛“雨水”,让一个个“独角兽”“瞪羚”形成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
11月20日,河南省党政代表团抵达浙江,探寻当地加“数”前进背后的故事。
一场逐光前行的舞蹈
——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走进海康威视数字化展厅,迎面是200多根立柱组成的一个装置,名为“心境光明”。每当顶部光线变幻,立柱随之转动。
逐“光”前行,正是这家全球安防龙头企业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始终追求创新的象征。
第一次来到展厅,很多人发出惊叹,这分明是一座科幻之城:车路协同技术保障的智慧出行、有AR实景的智慧景区、24小时服务的金融服务舱……在这里,可以尽情感知物联网前沿科技的魅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数字化转型有多重要、有多紧迫,早已成为共识。海康威视抓住机遇,致力于当好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助力企业转型。
数字化转型越早,发展就越主动,前景就越广阔。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浙江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
在这家公司的高科技工业园和智能工控园,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井然有序运转。实现设计、生产、销售全价值链数字化两年来,公司生产运营成本降低了4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了22%,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多。
数融万物,创新倍增,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制造新势力,正在释放无尽新魅力。
在杭州,全市已有8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4718项,上云企业11万家。
2003年启动“数字浙江”建设后,浙江持之以恒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向制造业渗透应用,加快了产品迭代、模式创新、新场景应用开发,创新活力充分涌动。
浙江还在全国率先立法,就《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广泛征求意见,保障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644.5亿元,同比增长14.4%,对浙江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自古繁华地,数字起新景。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1+1>2”,浙江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一只开放包容的圆环
——构建竞合创新生态圈
一条C形半圆环廊道,连接起三个学院,不同学科的师生可以时常“偶遇”,充分进行沟通、碰撞与合作。
正在建设中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最具特色的就是这个名为学术环的建筑,它代表了这所学校注重合作交流的办学理念。
半个月前,西湖大学精密智造实验室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微纳级三维精密制造技术,这项国内最高精度的智能制造迅速转化落地,再次见证了何为“西湖速度”。
分享交流、成长共生,这不仅是西湖大学,也是杭州发展数字经济遵循的理念。一位著名创业家曾提出“雨林式创新”概念,即丰富的“物种”在创新产业链上担当不同角色,并在相互竞合中构建创新生态圈。
从产业主体来看,杭州已有近1300家数字经济企业。
从区域协同来看,杭州孕育了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物联网小镇等特色小镇。
从科研支撑来看,杭州集聚了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一批实力机构。
既有龙头企业大树参天,还有一大批乔木式、灌木式中小企业;不仅栽苗种树,还注重环境培育,杭州数字经济呈现典型的“热带雨林”特征。
今年以来,浙江抢抓新基建发展的窗口期,加速5G新基建布局,为数字经济的勃发夯实基础。一批批5G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机遇期,浙江还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截至目前,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63.6亿元,同比增长20.9%,高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12.7个百分点,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达45.2%。
一颗聪明智慧的大脑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企业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距离有多远?
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今年3月2日,杭州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上线。当天下午两点半,云栖小镇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就通过平台领到了企业员工疫情租房补贴,从申请到到账,只花了两分钟。
既快又准,还不用跑,原因在哪儿?原来,“亲清在线”依托城市大脑建立,后者有强大的数据协同能力,变传统的材料搜集、递交、审核为全在线申报、审批、支付,并进行多维度数据验证,让企业“分分钟”办成事。
在云栖小镇的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舒心就医”“欢快旅游”“便捷泊车”“民生直达”……一块块大屏幕就是一个个“数字驾驶舱”,显示一组组实时滚动的数据,辅助有关部门把资源配置得更高效。
自2016年启动以来,城市大脑不断“上新”,已经覆盖交通、医疗、旅游、健康码、教育等11大系统和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2亿余次。
10秒找到空房、20秒景区入园、30秒入住酒店、盘活周边2公里内的公共车位……“数字”之于杭州,不仅是发展引擎、经济形态,也是生活方式、治理能力。《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显示,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大块的草坪、安静的马路,行走在云栖小镇,很有“静水流深”之感。这个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9年间已经发展成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诞生了刷爆朋友圈的科技潮流风向标——云栖大会。
目前,小镇已经聚集了2000多家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围绕城市大脑的产业创新协同基地日臻成熟。杭州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让企业主动参与到城市大脑建设中,并对外推介企业创新成果,政企和谐共振,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最终实现城市数字化,用AI和大数据打造未来城市、赋能美好生活——这是不断演进的“雨林”生态体系,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现实启示。
现场感悟
以大数据创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继军
浙江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策源地,“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城市大脑”建设,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潮流和方向,成为各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学习标杆。
我们全面对标学习浙江,将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战略性基础资源作用,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豫事办”政务品牌,促进服务“一网通办”、治理“一网通管”、数据“一网通享”、金融“一网通贷”,以安全自主可控技术搭建黄河政务云为抓手,以坚如磐石的决心积极助力发展黄河鲲鹏产业,加快国家(郑州)数据枢纽港、省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数据湖仓,促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数字河南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本报记者栾姗整理)
学界声音
催生雨林式创新体系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刘会永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的重要途径。杭州雨林式创新体系对于河南至少有如下三点启示:首先,政府要切实认识到数字经济的作用和价值,从规划多层次数字产业新格局、加强数字经济主体的产业组织建设、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等方面发力,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其次,要持续深化数字经济与传
统行业融合,特别是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体量、足够响亮的品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它们将为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动力。再次,合作共生的意识、创新创业的氛围、人才机构的聚集都不可或缺,特别要努力破解数字经济人才紧缺问题,一方面引进高能级平台、打造优势产业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实现产业引人、项目用人、发展育人。(本报记者柯杨整理)
业界回响
建立优势互补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军
长三角地区在人才、技术、资讯等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公司通过多年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已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这种“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了公司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建立了全面互动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重点围绕MEMS、光电技术等先进传感器、数字经济云平台及应用方面,加大研发创新、市场营销、投资培育平台建设,在上海打造第二总部。同时把一些适合在中原地区产业化的项目导入河南,发挥两地资源互补优势,让汉威的传感器和物联网事业有更好的发展。(本报记者栾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