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春秋时期戎人大墓 游牧民族为何迁居洛阳?

2020年12月02日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日电 近日,河南洛阳徐阳墓地又发现一座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王级大墓,这也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

  徐阳墓地于2013年被发掘,专家认为,无论从时间、地域,还是规模、习俗上看,徐阳墓地都与春秋时期活跃在这一区域的陆浑戎对应。而第二座王极大墓的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陆浑戎迁伊川的历史事件。

  戎是什么民族?游牧民族为何迁居洛阳,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先秦时期,居住于中原地区的人自称华夏,而将四方部落的人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戎族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一直分散于西北各地,长期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以游牧、捕猎为生。

  西周末年,周室衰微,周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东周,一些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戎族势力也不断扩张,他们不再停留在外围地带,而是先后迁入中原腹地。

  陆浑戎即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据文献记载,先秦戎族分支多达几十种,包括陆浑戎、北戎、伊洛之戎、阴戎、泉皋、扬拒、允姓之戎、姜戎、犬戎、九州之戎、骊戎等等。

  其中,犬戎还与西周的灭亡脱不开关系。在“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中,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多次点燃烽火台,以至于失去诸侯的信任。到后来犬戎兵马攻进镐京,周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台也无救兵赶来,最后被杀死在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这一典故可谓深入人心,不过,很多学者对该典故的真实性有所质疑。有人认为,西周的灭亡其实跟褒姒无关,而是周王室各派势力之间夺嫡争权的结果。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废黜申王后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其子姬伯服为太子。申王后和姬宜臼于是投奔申王后的父亲申侯。申侯对周幽王不满,于是联合鄫国、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并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陆浑戎迁居伊川,其背后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公元前672年,晋惠公攻打骊戎,得到一位宠妃骊姬。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于是便陷害太子申生,说他意图毒害晋献公,申生无奈自杀。

  因为害怕骊姬的算计,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纷纷逃往他国。后来晋献公去世,夷吾借秦穆公的势力登上国君之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曾向秦穆公许诺,一旦继位,便将河西之地割给秦国,但他回国之后并未履行承诺。

  几年之后,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国求救,秦穆公派了大量船只送粮,史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也遇上灾荒,晋国非但没有出手相救,反而趁机攻打秦国,一下子惹怒了秦穆公,秦国遂发兵伐晋。

  公元前645年,秦晋爆发韩原之战,“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最后晋国惨败,连晋惠公也被秦国俘虏。

  秦穆公本来想杀了晋惠公,但秦穆公的夫人,也就是晋惠公的姐姐前来求情。几个月后,晋惠公被放回国。秦晋虽然暂时和解,但却是以晋国的退让为条件的。除了“使太子圉质于秦”、割地给秦国外,晋国还被迫与秦国一起东迁陆浑戎。

  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居伊川。有学者认为,陆浑戎东迁,其直接受益方就是秦国,一是除去强邻,二是可以开辟疆土,为东下中原铺平道路。

  然而,秦国可能也没想到,随着晋国强大,陆浑戎反而成为晋国争霸过程中的一个助力,比如在著名的秦晋殽之战中,陆浑戎就曾与晋国联合作战,最终秦军全军覆没。

  不过,对于陆浑戎一族来说,背井离乡、迁居伊川想必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作为晋国的附庸,他们只能在诸侯争霸的夹缝中生存。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萌发北上之志,亲帅大军伐陆浑之戎,并到达洛阳。周定王派遣使者前往慰劳,楚庄王开口便问九鼎之大小,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这便是“问鼎中原”的典故。

  随着楚、晋之争愈演愈烈,陆浑戎逐渐倒向楚国。公元前525年,晋国以陆浑戎“贰于楚”为由,剿灭陆浑戎。战国时期,伊洛河流域的戎族也在列国争霸过程中被逐一消灭。

  虽然在伊川只生活了一百多年,但陆浑戎仍在当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洛阳仍有陆浑村、陆浑水库、陆浑关、陆浑山等地名。而徐阳春秋墓地的发掘,也将让我们离历史更近一步。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