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孙 勇 张海燕
“Congratulations tochina”,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主持人奥利维娅·格兰奇女士,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敲响了手中的木槌,中国太极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标志着太极拳发展进入“后申遗时期”。 从“不传外姓”的家族秘技到风靡全球的中国功夫,养育它的这片热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温县陈家沟作为太极功夫的发源地,如何科学打造“太极文化圣地”和“保护传承核心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成为新的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问题,12月17日到19日,本报记者走进陈家沟进行了探访。
12月18日一早,太极拳祖祠红彤彤的山门处,一名刷漆工,将刷子绑在一根竹竿顶端,正费力地将赭红的油漆,涂抹到沿着横梁裸露在外的白色穿线管上。陈家沟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张建军显得有点着急,“赶紧找梯子,这么个干法,咋会出活。”
这个孕育了太极神拳的村庄,坐落于清风岭上,处在黄河、洛河交汇处,北临沁河,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常年受洪水冲刷形成三条深沟,数百年前为播迁于此的陈氏先祖卜居,得名陈家沟。
与寻常村落的不同处在于,这一“土味十足”的豫北平原乡村,因太极文化的“加持赋能”而变得名扬海内外。
“哼哼”“能能” 都会扑腾
“太极”一词源出《易传·系辞》,含有至高、至极、至大之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学者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原始单位都可称为太极。
奔腾不息的黄河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孕育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结出的偌大硕果就是太极拳。
方圆不过数里的陈家沟,拳馆林立,村人皆以传播太极拳文化为荣。
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景元介绍,目前村里保留下来的太极拳名师传艺故居就有20余处,大型太极拳学校4家、家庭拳馆60多家、宾馆民宿16家,太极拳相关产业包括服饰、器械、特色文创商店等达70余家,常年外出传授太极拳的拳师有800余人,每年接纳全球前来拜师学艺的太极拳爱好者超过5000人 。
自陈氏九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来,陈家沟人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村民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在陈王廷祖居,记者偶遇骑着电动车路过的村民郭保。老郭性格性格爽朗,一看就像练家子,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到我院里,我比划两下给你们瞅瞅。”
“野马分鬃、白鹤亮翅、金刚捣碓……”一套拳练下来,64岁的郭保气不发喘,面不改色。
记者提出要试试,老郭说,“我盘下架子,你有多力气使多大力气。”身高一米七八、体重77公斤的记者,猛推老郭的腰部,连推三把,老郭纹丝未动,第四把老郭借力打力顺水推舟,记者向前跌出三四步,幸好老郭一个勾手拽住记者,记者才没有摔到地上。
老郭说,20多年前,他就已经出门教拳了,家里的房子就是靠教拳盖起来的。
在陈家沟的大街小巷转悠,千万不能小看遇到的每一个“扫地大妈”。
曾在景区干保洁的陈光平,从小体弱多病,嫁进陈家沟后,用她的话说每年都要输几次营养液“保命”。后来孩子大了,几亩田地也流转出去了,丈夫常年在外教拳。闲下来的陈光平干完村里保洁的活,就跟人习练太极拳。“以前都是自己瞎练,这几年跟着师傅,明显感觉大有长进,身体居然也好了,这两年都连感冒都没得过。”
陈光平撩起裤管,“你们看,这几年我都是穿着秋裤过冬。”郭保和陈光平两家离得不远,两人经常会切磋技艺。郭保透露,“你们可以去陈光平家瞅瞅她得的奖牌。”
低调内敛守拙藏锋,是融入陈家沟人骨子里的秉性。软缠硬磨,陈光平才答应,让去家里看看她的奖牌。
四个奖牌,八个奖状,都是陈光平在村里和温县举办的比赛中获得的。“陈家沟和温县的高手太多了,别看是村里拿的奖,放到外边,水平也不低。”持有拳师证的郭保对陈光平的实力非常认可。
63岁的陈光平今年有个小目标,“争取在春节举办的陈家沟村太极拳比赛上,拿个一等奖。”
陈水利的爱人,刚扫完自己分管的街面,歇下来和邻居在路边闲聊。她身后的大红喜字,还鲜红得亮眼。
陈水利的儿子陈齐是今年国庆节期间回家办的喜事,“人家孩在太原开武校,娶的媳妇是研究生。”邻居羡慕地抢着介绍,陈水利的爱人站在一边光笑。
28岁的后起之秀陈齐,是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小旺的孙子,目前为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太原分会会长兼总教练。
全村3000多人,八成人习练太极,大都“靠拳吃拳”。 郭保介绍,“看到两个小孩一起玩,大人就说你俩比试一下看看。”陈家沟数百年来,仍然保留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原生态学武习俗。这种风气世代相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高手辈出。
也有“例外”,下午两点多趁阳光正好,种植大户陈亚飞一家忙着在院里分拣刚挖回来的山药。陈家沟人大多“弃耕从拳”,老陈就流转了百十亩地种山药,满打满算,每年也不比一些外出授拳的“老炮”们少赚。
休息间隙,老陈从腰间踅摸出一杆铜嘴烟枪,塞上烟丝点着,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家里人也都会打一点拳,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了。”
太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陈家沟,太极拳作为一种崇德尚武、修身齐家的“本相”一面,还在质朴地传承。
毋庸置疑,太极拳给普普通通的陈家沟村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彰显着“太极村”的实力。
中华大秘 藏于太极。
作为太极文化的“丹田地”,陈家沟在太极拳全球传播大棋局中处于C位。
400多年前,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陈王廷,以易理和《黄庭经》所蕴含的养生哲理为指导,以家传108式长拳为基础,……创立了新的拳种太极拳。
400多年后,太极拳从陈氏一族的“独得之秘”,衍变为流派众多、传播海内外的知名拳法,到如今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已从“江湖”进阶“庙堂”、从小乡村走向全球,据当地政府部门估计,全世界大概有4亿人习练太极拳。
“一部陈家沟史,半部太极拳史”,太极拳文化研究者毛永胜先生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太极拳主要在太行山南封闭的川地里流传,民间称绵拳、软拳,与其他拳种共生共融不分伯仲,当初并没有今天如此大的影响。
太行道南宽阔的冲击平原上,生长着著名的四大怀药。四大怀药的传承和太极拳的远距离传播,始终与一个名震四方的商帮组织密不可分,这个商帮就是由怀庆药商组成的“怀帮”。
明清之季,四大怀药从本埠向外急剧扩张,商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并辐射东南亚地区。“怀帮”队伍走南闯北,一张一弛,催生和壮大了两样行当,一是护镖的拳师队伍,二是自娱自乐的怀帮戏。
“河北永年是太极拳的中兴之地,没有怀药沟通永年城与陈家沟的关系,杨露禅后来的温县学拳之路就难以开启。其实在“怀帮”的视野里,太极拳不过是怀帮经略药局中迸发出的一朵浪花而已:没有现代社会的放大效应,太极拳的命运也许同怀帮戏一样凋零了。”
毛永胜考证,越来越多的资料佐证一个史实,太极拳的远程传播与怀药传播带,具有高度吻合性。药拳相伴,药到哪里,拳就可能传播到哪里,这是太极拳多点传承的一个重要线索。
太行功夫文化和怀药经营滋养了太极拳,还有一个因素则深深渗透到太极拳的内涵中,就是道教上清派的基本典籍《黄庭经》。
“甚至可以说,没有《黄庭经》,就没有太极拳。”《黄庭经》被誉为中国“四大天书”之一,为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所著。魏华存在首创“吐纳”、“导引”、“咽津”、“存思”、“服气”及“三丹田”之说,俱存于《黄庭经》,皆为太极拳修炼的众妙法门。
在外人看来,晚年陈王廷“黄庭一卷随身带”,或许只是偶然的说辞,但放在南太行考察,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地理渊源。
“一路(太行道)”、“一带(怀药经营)”、“一经(黄庭经)”,勾勒出太极拳成长的历史地理脉络。毛永胜说,“百年太极风雨,儒道争执,则反证了太极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但太极拳成为一个独立的拳系并被社会重视,已近现代的事了。”
有学者认为,太极拳进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并引发了华人世界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武侠热潮,源于一场功夫对决。
1954年初,在澳门举行过一场香港太极门与白鹤门的PK,只进行了不到5分钟就被叫停,结果被裁定为“不胜、不和、不负”。
“约战”余波未了,其中两位在现场“吃瓜”的记者,均由此战获得灵感启迪,一个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另一位写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武侠巨著的开篇《书剑恩仇录》。两人笔名一为梁羽生,一为金庸。
陈家沟太极拳真正走向世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写下“太极拳好”四个大字,将太极拳介绍给世界。20世纪80年代,陈家沟开始迎来自海内外的参观学习者。
武侠小说、影视剧等掀起的一次次太极热潮,让陈家沟名声大噪。与此同时,陈家沟人一拨拨走出国门,赴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拳,仅陈家沟一地,就有300多名拳师组成的“海外军团”出国教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表演更是惊艳世界。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太极拳凤凰涅槃,快速演变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近年来,陈家沟先后获得国家首批特色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最美文化传承村等数十项荣誉。
“陈家沟可能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村庄之一”, 徐宏星是当地知名的新闻摄影家,以太极为题材的作品甚多,像长于太极的温县人一样,他出言审慎,留有余地。
85年出生的陈志伟,师从人称“大刀王”的父亲陈照森,现任陈家沟太极拳功夫学校总教练。陈志伟已开山收徒,弟子也遍布世界各地。
当太极遇上瑜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陈志伟告诉记者,Avinash Subramanyam来自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一个瑜伽世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家族成员大都给当地的IT工程师上瑜伽课。5年前Avinash第一来陈家沟,就迷上了太极拳,之后每年他都要来陈家沟两次。
2017年,Avinash在班加罗尔开办了陈照森太极拳功夫学校印度分校,致力于将太极和瑜伽结合在一起进行推广。
今年6月是Avinash第十次来陈家沟学习太极拳,这次他专门请了一尊关公铜像带回印度。“这些洋弟子们非常尊师重道,每次我父亲上完课,Avinash都行跪拜大礼表示感谢。”
对外国人来说,学太极拳并非易事,关健在于如何让他们参透和理解太极。
记者问陈志伟,文化背景不同,如何向洋学员解释“阴阳”、“气”等太极术语。
陈志伟说,我告诉他们,阴阳就像计算机常用的二进制,“1”代表阳,“0”代表阴,从1到0 ,从0到1 ,周而复始,他们就明白了。至于气,就是“生命力或能量”,他们也能理解。
授拳在陈家沟的太极传人们看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师傅和徒弟,往往传递一下眼神,就能够意会对方的招数。他们更希望外国人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但另一方面,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拳理深奥,阐释玄妙,几百年间,虽 “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拳师又多以玄解玄,常使习练者不得其门而入。
据悉已有拳师将现代武术理论和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中,解释看似玄妙的拳理,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太极拳传习者说,“比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四两拨千斤,有拳师将杠杆、螺旋、切线等现代科学原理引入教学当中,既形象又易懂,这样能更大程度地放大传播功效。”
顶流太极 痛点何解
作为快速崛起的巨大国际文化顶流IP,太极拳的意义不再是看家护院,而被赋予健康与快乐的职责。
如何将太极拳打造成一种被广泛传播的时尚文化,如何用太极拳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做强太极产业,才是传承的关键所在。对此陈家沟人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让陈家沟人头疼的是,村子周边都是基本农田,武校和餐饮住宿的发展规模受限。陈志伟父子开办的学校,接纳80名学员已逼近峰值。“基础设施还跟不上,如果来个800人的研学团队,目前举全村的接待能力也不能满足。”
与太极拳申遗成功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相比,陈家沟乃至太极拳产业走向世界中遭遇的痛点,远不止此。
太极拳作为我国拥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传播度最广、国际社会接受度最高的名片,其产业内容生产有文化自信的支撑和引领,已经积累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焦作社科专家、太极文化产业研究者范景致说,4亿太极拳习练者的市场需求,保守估计产值在400-4000亿人民币之间。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撰文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宏伟事业的推进,随着动荡、变革世界格局的降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太极拳走向世界之后将是一个极大的产业。
李慎明呼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中,太极拳的抗疫价值凸显,迎来了传承、推广和发展的春天。让太极拳进一步在中国普及并走向世界,必须把振兴太极拳列入国家战略和“十四五”规划,为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发展定好位。
温县副县长李美玲对此深有同感,她认为,申遗成功,太极拳迎来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进一步振兴太极拳,打造好这一超级国际IP,首要责任在温县,在焦作,在河南。
在范景致看来,有时候,提出问题也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当代太极拳价值快速放大,呈现出以技击手段向养生手段转化,以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文化转化,以家族秘传向社会化国际化传播转化的趋势。
毛永胜认为,当前太极拳人,太极拳研究,太极拳传播,整体的发展状态,同太极拳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还不相适应,同太极拳养心修身促进和谐的社会功效还不相适应,同太极拳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对外开放使命还不相适应。
范景致告诉记者,相对新时期的太极拳热,太极拳发展正面临着方向性的抉择,“如今的陈家沟乃至温县,好比骑在‘一头未被驯化的大象背上’,很多时候是跟着大象的节奏走,运作太极拳这一国际化品牌的水平还不尽人意。
范景致认为,要将“静态”的资源变成“活化”的资产,将太极拳创造性转化为可持续富民强县的全球化品牌,还需要当地大力谋划,并付出艰辛的努力。
从功夫时代到新太极拳时代,范景致建议,要树立大太极的发展理念,打造太极文化的升级版,重点建设好产业运作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具体说就是两大平台和四大集群:太极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太极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拳”媒体传播集群、太极智造集群、太极文旅集群、太极医疗健康集群,在此基础上构建规范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太极拳现代传承的产业体系。
毛永胜说,近年来,打着太极名头,频频爆出“无厘头”闹剧的网络太极江湖,喧嚣不断,是一针“清醒剂”。“要做常青树,就必须苦练基本功,找到内在的青春源泉;如果内在开拓方面跟不上,浮在面上,可能会被消费得支离破碎,失去话语权。”
陈家沟做陈王廷酒业推广的陈秀丽说,在太极拳的发展上,大家都跟政府站在同一条船上。
太极拳祖祠拳谱堂门前立有两块石碑,分刻“武”“德”二字。“拳以德立,德为艺先”,这是太极拳最基础的武术伦理观念。传承,是贯穿陈氏太极拳四百年的关键词。
作为新一代陈家沟人,陈秀丽说,她看过一段文字,颇契合太极新一代的愿景:没有一种运动可以满足所有人,太极也不可能俘获所有人的心,它像一列静静等候在站台边的慢速列车,直到有缘的人拨开迷雾来到陈家沟这一小站,才会发现,承载你真实人生的旅程刚刚开始。
毛永胜说,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呵护的基础上的太极拳,其真正魅力,主要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包容和涵盖,体现出东方民族对生命系统的智慧解读。新时期的太极文化传播,要求我们传承而不泥古,同时创新又不离宗本,敞开胸怀接纳现代科技,以拳术为桥梁,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完成从师徒相传的技艺到博大精深东方文化品牌的蜕变,真正成为惠泽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数字报
202012.27
精彩专栏
豫见
新浪微博
友情链接
百度新闻新华网人民网解放网四川日报重庆日报云南日报河南政府网北京青年报新浪河南凤凰网大河印刷更多>>关于河南日报河南日报联系方式关于本网友情链接广告服务邮箱登录版权声明联系我们
© 2015-2020 Henan Daily,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日报版权所有
“Congratulations tochina”,北京时间12月17日晚,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主持人奥利维娅·格兰奇女士,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敲响了手中的木槌,中国太极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标志着太极拳发展进入“后申遗时期”。 从“不传外姓”的家族秘技到风靡全球的中国功夫,养育它的这片热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温县陈家沟作为太极功夫的发源地,如何科学打造“太极文化圣地”和“保护传承核心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成为新的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问题,12月17日到19日,本报记者走进陈家沟进行了探访。
12月18日一早,太极拳祖祠红彤彤的山门处,一名刷漆工,将刷子绑在一根竹竿顶端,正费力地将赭红的油漆,涂抹到沿着横梁裸露在外的白色穿线管上。陈家沟景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张建军显得有点着急,“赶紧找梯子,这么个干法,咋会出活。”
这个孕育了太极神拳的村庄,坐落于清风岭上,处在黄河、洛河交汇处,北临沁河,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常年受洪水冲刷形成三条深沟,数百年前为播迁于此的陈氏先祖卜居,得名陈家沟。
与寻常村落的不同处在于,这一“土味十足”的豫北平原乡村,因太极文化的“加持赋能”而变得名扬海内外。
“哼哼”“能能” 都会扑腾
“太极”一词源出《易传·系辞》,含有至高、至极、至大之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学者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原始单位都可称为太极。
奔腾不息的黄河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明孕育了太极文化,太极文化结出的偌大硕果就是太极拳。
方圆不过数里的陈家沟,拳馆林立,村人皆以传播太极拳文化为荣。
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景元介绍,目前村里保留下来的太极拳名师传艺故居就有20余处,大型太极拳学校4家、家庭拳馆60多家、宾馆民宿16家,太极拳相关产业包括服饰、器械、特色文创商店等达70余家,常年外出传授太极拳的拳师有800余人,每年接纳全球前来拜师学艺的太极拳爱好者超过5000人 。
自陈氏九世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来,陈家沟人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村民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
在陈王廷祖居,记者偶遇骑着电动车路过的村民郭保。老郭性格性格爽朗,一看就像练家子,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到我院里,我比划两下给你们瞅瞅。”
“野马分鬃、白鹤亮翅、金刚捣碓……”一套拳练下来,64岁的郭保气不发喘,面不改色。
记者提出要试试,老郭说,“我盘下架子,你有多力气使多大力气。”身高一米七八、体重77公斤的记者,猛推老郭的腰部,连推三把,老郭纹丝未动,第四把老郭借力打力顺水推舟,记者向前跌出三四步,幸好老郭一个勾手拽住记者,记者才没有摔到地上。
老郭说,20多年前,他就已经出门教拳了,家里的房子就是靠教拳盖起来的。
在陈家沟的大街小巷转悠,千万不能小看遇到的每一个“扫地大妈”。
曾在景区干保洁的陈光平,从小体弱多病,嫁进陈家沟后,用她的话说每年都要输几次营养液“保命”。后来孩子大了,几亩田地也流转出去了,丈夫常年在外教拳。闲下来的陈光平干完村里保洁的活,就跟人习练太极拳。“以前都是自己瞎练,这几年跟着师傅,明显感觉大有长进,身体居然也好了,这两年都连感冒都没得过。”
陈光平撩起裤管,“你们看,这几年我都是穿着秋裤过冬。”郭保和陈光平两家离得不远,两人经常会切磋技艺。郭保透露,“你们可以去陈光平家瞅瞅她得的奖牌。”
低调内敛守拙藏锋,是融入陈家沟人骨子里的秉性。软缠硬磨,陈光平才答应,让去家里看看她的奖牌。
四个奖牌,八个奖状,都是陈光平在村里和温县举办的比赛中获得的。“陈家沟和温县的高手太多了,别看是村里拿的奖,放到外边,水平也不低。”持有拳师证的郭保对陈光平的实力非常认可。
63岁的陈光平今年有个小目标,“争取在春节举办的陈家沟村太极拳比赛上,拿个一等奖。”
陈水利的爱人,刚扫完自己分管的街面,歇下来和邻居在路边闲聊。她身后的大红喜字,还鲜红得亮眼。
陈水利的儿子陈齐是今年国庆节期间回家办的喜事,“人家孩在太原开武校,娶的媳妇是研究生。”邻居羡慕地抢着介绍,陈水利的爱人站在一边光笑。
28岁的后起之秀陈齐,是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陈小旺的孙子,目前为陈家沟太极拳协会太原分会会长兼总教练。
全村3000多人,八成人习练太极,大都“靠拳吃拳”。 郭保介绍,“看到两个小孩一起玩,大人就说你俩比试一下看看。”陈家沟数百年来,仍然保留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原生态学武习俗。这种风气世代相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高手辈出。
也有“例外”,下午两点多趁阳光正好,种植大户陈亚飞一家忙着在院里分拣刚挖回来的山药。陈家沟人大多“弃耕从拳”,老陈就流转了百十亩地种山药,满打满算,每年也不比一些外出授拳的“老炮”们少赚。
休息间隙,老陈从腰间踅摸出一杆铜嘴烟枪,塞上烟丝点着,一缕青烟袅袅升起。“家里人也都会打一点拳,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了。”
太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陈家沟,太极拳作为一种崇德尚武、修身齐家的“本相”一面,还在质朴地传承。
毋庸置疑,太极拳给普普通通的陈家沟村民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彰显着“太极村”的实力。
中华大秘 藏于太极。
作为太极文化的“丹田地”,陈家沟在太极拳全球传播大棋局中处于C位。
400多年前,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陈王廷,以易理和《黄庭经》所蕴含的养生哲理为指导,以家传108式长拳为基础,……创立了新的拳种太极拳。
400多年后,太极拳从陈氏一族的“独得之秘”,衍变为流派众多、传播海内外的知名拳法,到如今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已从“江湖”进阶“庙堂”、从小乡村走向全球,据当地政府部门估计,全世界大概有4亿人习练太极拳。
“一部陈家沟史,半部太极拳史”,太极拳文化研究者毛永胜先生认为,很长一段时间中,太极拳主要在太行山南封闭的川地里流传,民间称绵拳、软拳,与其他拳种共生共融不分伯仲,当初并没有今天如此大的影响。
太行道南宽阔的冲击平原上,生长着著名的四大怀药。四大怀药的传承和太极拳的远距离传播,始终与一个名震四方的商帮组织密不可分,这个商帮就是由怀庆药商组成的“怀帮”。
明清之季,四大怀药从本埠向外急剧扩张,商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并辐射东南亚地区。“怀帮”队伍走南闯北,一张一弛,催生和壮大了两样行当,一是护镖的拳师队伍,二是自娱自乐的怀帮戏。
“河北永年是太极拳的中兴之地,没有怀药沟通永年城与陈家沟的关系,杨露禅后来的温县学拳之路就难以开启。其实在“怀帮”的视野里,太极拳不过是怀帮经略药局中迸发出的一朵浪花而已:没有现代社会的放大效应,太极拳的命运也许同怀帮戏一样凋零了。”
毛永胜考证,越来越多的资料佐证一个史实,太极拳的远程传播与怀药传播带,具有高度吻合性。药拳相伴,药到哪里,拳就可能传播到哪里,这是太极拳多点传承的一个重要线索。
太行功夫文化和怀药经营滋养了太极拳,还有一个因素则深深渗透到太极拳的内涵中,就是道教上清派的基本典籍《黄庭经》。
“甚至可以说,没有《黄庭经》,就没有太极拳。”《黄庭经》被誉为中国“四大天书”之一,为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所著。魏华存在首创“吐纳”、“导引”、“咽津”、“存思”、“服气”及“三丹田”之说,俱存于《黄庭经》,皆为太极拳修炼的众妙法门。
在外人看来,晚年陈王廷“黄庭一卷随身带”,或许只是偶然的说辞,但放在南太行考察,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地理渊源。
“一路(太行道)”、“一带(怀药经营)”、“一经(黄庭经)”,勾勒出太极拳成长的历史地理脉络。毛永胜说,“百年太极风雨,儒道争执,则反证了太极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但太极拳成为一个独立的拳系并被社会重视,已近现代的事了。”
有学者认为,太极拳进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并引发了华人世界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武侠热潮,源于一场功夫对决。
1954年初,在澳门举行过一场香港太极门与白鹤门的PK,只进行了不到5分钟就被叫停,结果被裁定为“不胜、不和、不负”。
“约战”余波未了,其中两位在现场“吃瓜”的记者,均由此战获得灵感启迪,一个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另一位写出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系列武侠巨著的开篇《书剑恩仇录》。两人笔名一为梁羽生,一为金庸。
陈家沟太极拳真正走向世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写下“太极拳好”四个大字,将太极拳介绍给世界。20世纪80年代,陈家沟开始迎来自海内外的参观学习者。
武侠小说、影视剧等掀起的一次次太极热潮,让陈家沟名声大噪。与此同时,陈家沟人一拨拨走出国门,赴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拳,仅陈家沟一地,就有300多名拳师组成的“海外军团”出国教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表演更是惊艳世界。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太极拳凤凰涅槃,快速演变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近年来,陈家沟先后获得国家首批特色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最美文化传承村等数十项荣誉。
“陈家沟可能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村庄之一”, 徐宏星是当地知名的新闻摄影家,以太极为题材的作品甚多,像长于太极的温县人一样,他出言审慎,留有余地。
85年出生的陈志伟,师从人称“大刀王”的父亲陈照森,现任陈家沟太极拳功夫学校总教练。陈志伟已开山收徒,弟子也遍布世界各地。
当太极遇上瑜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陈志伟告诉记者,Avinash Subramanyam来自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的一个瑜伽世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家族成员大都给当地的IT工程师上瑜伽课。5年前Avinash第一来陈家沟,就迷上了太极拳,之后每年他都要来陈家沟两次。
2017年,Avinash在班加罗尔开办了陈照森太极拳功夫学校印度分校,致力于将太极和瑜伽结合在一起进行推广。
今年6月是Avinash第十次来陈家沟学习太极拳,这次他专门请了一尊关公铜像带回印度。“这些洋弟子们非常尊师重道,每次我父亲上完课,Avinash都行跪拜大礼表示感谢。”
对外国人来说,学太极拳并非易事,关健在于如何让他们参透和理解太极。
记者问陈志伟,文化背景不同,如何向洋学员解释“阴阳”、“气”等太极术语。
陈志伟说,我告诉他们,阴阳就像计算机常用的二进制,“1”代表阳,“0”代表阴,从1到0 ,从0到1 ,周而复始,他们就明白了。至于气,就是“生命力或能量”,他们也能理解。
授拳在陈家沟的太极传人们看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师傅和徒弟,往往传递一下眼神,就能够意会对方的招数。他们更希望外国人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但另一方面,太极拳自问世以来,由于其拳理深奥,阐释玄妙,几百年间,虽 “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加上一些拳师又多以玄解玄,常使习练者不得其门而入。
据悉已有拳师将现代武术理论和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的原理融入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中,解释看似玄妙的拳理,使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大大缩短了“功夫”获得的周期。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太极拳传习者说,“比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四两拨千斤,有拳师将杠杆、螺旋、切线等现代科学原理引入教学当中,既形象又易懂,这样能更大程度地放大传播功效。”
顶流太极 痛点何解
作为快速崛起的巨大国际文化顶流IP,太极拳的意义不再是看家护院,而被赋予健康与快乐的职责。
如何将太极拳打造成一种被广泛传播的时尚文化,如何用太极拳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做强太极产业,才是传承的关键所在。对此陈家沟人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让陈家沟人头疼的是,村子周边都是基本农田,武校和餐饮住宿的发展规模受限。陈志伟父子开办的学校,接纳80名学员已逼近峰值。“基础设施还跟不上,如果来个800人的研学团队,目前举全村的接待能力也不能满足。”
与太极拳申遗成功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相比,陈家沟乃至太极拳产业走向世界中遭遇的痛点,远不止此。
太极拳作为我国拥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传播度最广、国际社会接受度最高的名片,其产业内容生产有文化自信的支撑和引领,已经积累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焦作社科专家、太极文化产业研究者范景致说,4亿太极拳习练者的市场需求,保守估计产值在400-4000亿人民币之间。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撰文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宏伟事业的推进,随着动荡、变革世界格局的降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太极拳走向世界之后将是一个极大的产业。
李慎明呼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中,太极拳的抗疫价值凸显,迎来了传承、推广和发展的春天。让太极拳进一步在中国普及并走向世界,必须把振兴太极拳列入国家战略和“十四五”规划,为太极文化和太极拳的发展定好位。
温县副县长李美玲对此深有同感,她认为,申遗成功,太极拳迎来又一个重要里程碑,进一步振兴太极拳,打造好这一超级国际IP,首要责任在温县,在焦作,在河南。
在范景致看来,有时候,提出问题也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当代太极拳价值快速放大,呈现出以技击手段向养生手段转化,以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文化转化,以家族秘传向社会化国际化传播转化的趋势。
毛永胜认为,当前太极拳人,太极拳研究,太极拳传播,整体的发展状态,同太极拳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还不相适应,同太极拳养心修身促进和谐的社会功效还不相适应,同太极拳作为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对外开放使命还不相适应。
范景致告诉记者,相对新时期的太极拳热,太极拳发展正面临着方向性的抉择,“如今的陈家沟乃至温县,好比骑在‘一头未被驯化的大象背上’,很多时候是跟着大象的节奏走,运作太极拳这一国际化品牌的水平还不尽人意。
范景致认为,要将“静态”的资源变成“活化”的资产,将太极拳创造性转化为可持续富民强县的全球化品牌,还需要当地大力谋划,并付出艰辛的努力。
从功夫时代到新太极拳时代,范景致建议,要树立大太极的发展理念,打造太极文化的升级版,重点建设好产业运作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具体说就是两大平台和四大集群:太极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太极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拳”媒体传播集群、太极智造集群、太极文旅集群、太极医疗健康集群,在此基础上构建规范化、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太极拳现代传承的产业体系。
毛永胜说,近年来,打着太极名头,频频爆出“无厘头”闹剧的网络太极江湖,喧嚣不断,是一针“清醒剂”。“要做常青树,就必须苦练基本功,找到内在的青春源泉;如果内在开拓方面跟不上,浮在面上,可能会被消费得支离破碎,失去话语权。”
陈家沟做陈王廷酒业推广的陈秀丽说,在太极拳的发展上,大家都跟政府站在同一条船上。
太极拳祖祠拳谱堂门前立有两块石碑,分刻“武”“德”二字。“拳以德立,德为艺先”,这是太极拳最基础的武术伦理观念。传承,是贯穿陈氏太极拳四百年的关键词。
作为新一代陈家沟人,陈秀丽说,她看过一段文字,颇契合太极新一代的愿景:没有一种运动可以满足所有人,太极也不可能俘获所有人的心,它像一列静静等候在站台边的慢速列车,直到有缘的人拨开迷雾来到陈家沟这一小站,才会发现,承载你真实人生的旅程刚刚开始。
毛永胜说,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呵护的基础上的太极拳,其真正魅力,主要在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包容和涵盖,体现出东方民族对生命系统的智慧解读。新时期的太极文化传播,要求我们传承而不泥古,同时创新又不离宗本,敞开胸怀接纳现代科技,以拳术为桥梁,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只有这样,太极拳才能完成从师徒相传的技艺到博大精深东方文化品牌的蜕变,真正成为惠泽全人类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