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晓荷石可欣
“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每个县建设一个县域医疗中心”“持续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可感可触的“小目标”,彰显着执政为民的“大情怀”。
做好民生工作,不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也关乎改革发展大局。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我们要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教育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中,答好人民关注的能上学、有学上、上好学这三道题。
——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
实实在在办好百姓关心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到7975.6亿元,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实实在在提升。
教育医疗卫生是最基础最基本的民生。“我们要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教育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中,答好人民关注的能上学、有学上、上好学这三道题。”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说,“能上学”就是要守住底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有学上”就是要补齐短板,一手抓城镇教育资源扩充,一手抓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上好学”就是要锻造长板,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任务,协同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质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每个人通过教育实现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做好民生工作、兜牢民生底线,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省人大代表、焦作市发改委主任唐毅说,根据焦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市直部门广泛连续多年开展重点民生实事征集,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推动解决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做好民生工作。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将“两癌”筛查再度纳入重点民生实事……近年来,我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年全面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我们倍感温暖,也倍感责任重大。”省人大代表,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郜秀菊说,省妇联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引领,进一步深化“巾帼心向党”“巾帼建新功”“巾帼暖人心”三大系列行动;更加注重妇女发展,以“巧媳妇”工程为重要抓手,引导广大妇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价值、赢得出彩人生;更加关注家庭领域实际需求和问题,推动家庭服务、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更加密切联系和服务广大妇女,落实好省重点民生实事。
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欧阳华说,要加大文明惠民力度,让乡亲们口袋富起来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富”起来:一方面要送文化,将党和政府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贤文化等,编写成乡亲们喜闻乐见的小品、快板等,送到他们家门口;另一方面要“种”文化,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文艺队伍。
让每个人更有安全感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拓展,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的诉求越来越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为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协委员、省司法厅副厅长王海云说,我省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比如以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服务型行政执法为抓手,通过依法行政考核的方式加快法治政府建设。通过抓“关键少数”,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法治能力,以上率下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确保所有行为都符合宪法法律规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省人大代表、信阳市检察院检察长郭国谦表示,信阳市检察机关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依法惩治盗窃、抢劫、电信网络诈骗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活动;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坚持做到“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坚决“打财断血”,彻底铲除黑恶势力的经济基础;始终把公益诉讼作为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式和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功能,助力政府依法行政;坚持办信就是办案,办信就是办民生的理念,扎实做好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