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竹沟火炬 映照中原

2021年02月02日07:1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内,刘少奇和李先念雕塑屹立在序厅,背后的浮雕诉说着竹沟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本报记者祁道鹏摄

  □本报记者杨晓东祁道鹏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就在两山间。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小延安’的美名天下传……”

  1月28日,在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当讲解员段雯雯哼起确山人民创作的《竹沟颂》,讲述竹沟光辉的革命历史时,现场听众热血沸腾。

  1926年,这里建立党组织,开始播下早期革命火种。1927年4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入河南,马尚德(杨靖宇)、张家铎等领导确山民众首次解放确山县城,建立中共领导下的县级人民革命政权。土地革命后期,以张星江、王国华等同志为首的鄂豫边省委在此创建红军游击队,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1938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这里成为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在刘少奇、李先念等的领导下,很快便打开了敌后抗日斗争新局面,竹沟也成为我党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段雯雯说。

  抗战时期,竹沟也是培养人才的“红色基地”“革命摇篮”。在此,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等通过举办党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培养大批党、政、军干部。“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到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组建了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接力擎起奋勇抗争的革命火炬。”竹沟革命纪念馆馆长鲁金亮说,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余人。在这里,奏响了“不做亡国奴”的中原抗战强音。

  走出纪念馆,穿过一片茂密竹林,看到一座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这里便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踏在古朴的青砖上,历史的回响更加清晰。

  在刘少奇曾居住过的旧瓦房前,一棵枝干遒劲的石榴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39年春,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亲手所栽,部分树干已经中空,但整棵树仍在顽强生长。”鲁金亮感慨,当年刘少奇曾讲,我们的党员干部,就该像石榴树那样,扎根、开花,映红竹沟,映红中国。如今,当时的愿景一一实现,为民的初心始终未变。

  “这片红色的土壤,赋予了确山人砥砺奋进的‘基因’。”今年50多岁的王金堂,土生土长于竹沟,改革开放初期,他和许多不甘落后的确山农民一起北上打工,在北京小提琴工坊刻苦学艺,从学徒到师傅再到返乡创业。

  如今,全世界90%的小提琴由中国生产,而国内80%以上的中高端提琴出自确山农民之手。在王金堂等“确山师傅”的返乡带动下,确山县发展各类提琴企业122家,年产量40万把,年产值4.5亿元。

  采访结束时,在离纪念馆不远的确山县手工提琴制作协会,十来个被称为“琴二代”的孩子拿起父辈制作的提琴,拉起《我和我的祖国》《梁祝》,琴声悠扬、令人沉醉。“要将革命精神融入匠心,建设美丽家乡,让更多人听到这片革命土地上奏响的时代新音。”王金堂说。

  名片

  确山竹沟

  确山竹沟地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重要根据地。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点燃革命火炬。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建立鄂豫边省委并创建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在这里设立,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竹沟曾是河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也是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的发祥地,被誉为“小延安”。1958年,依托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建成并开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后辈来此探寻初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