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还停留在“国宝”阶段

2021年02月25日09:01

来源:北京日报

  在不少人眼里,考古常常和盗墓混淆在一起,民间甚至还有“考古白天作业,盗墓夜里点灯”这样的顺口溜。作为知乎考古科普领域大V的项木咄,看到类似言论,都快气死了。但气归气,科普还是要做,近日,项木咄新书《围观考古现场》面世,很快引起读者“围观”。

  重回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

  这些年大家认识了一个叫“公众考古”的词,因为“盗墓”题材小说与影视剧的风靡、海昏侯墓等现象级遗址的发掘,乃至《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火爆出圈,大众对考古的热情高涨。但在项木咄看来,“对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考古学家们似乎没有做好准备。很少有考古学家用更加通俗的语言、更加有趣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考古学。”

  项木咄希望通过文字,带领大家重回考古发掘现场,了解遗址发掘的经过,发现遗址背后的趣闻,领略考古学的魅力。考虑到大家可能对考古并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他选取的遗址都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如马王堆遗址、曾侯乙墓、满城汉墓等,共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书中,他还告诉读者每个遗址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秘密等待我们挖掘——马王堆汉墓,除了千年不腐的女尸,还有哪些珍贵宝物呢?考古学家通过什么方法,来确认曾侯乙墓主人的身份?满城汉墓又是如何体现汉代人的生死观念……

  项木咄说,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要尽可能有大众知名度,还要多样化,因此不仅仅局限于墓葬,所以加入了青州龙兴寺窖藏遗址。同时,又要不仅仅局限于国内,所以加入了奥杜威峡谷遗址;不仅仅描述正面,所以加入了日本的旧石器考古遗址造假事件。他说,这本书还要与传统的考古类科普书有区别,加入了很多科技考古方面的知识点,所以有了贾湖遗址这样看似“小众”但实则极具意义的遗址。

  为了写这本书,项木咄翻阅了每个遗址的发掘报告、发掘者的采访新闻以及纪录片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整合。

  像推理探案一样进行研究

  项木咄采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领读者围观考古现场,这也是最令读者着迷和热议之处。项木咄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科技考古,这是考古学一个很小的分支,讲究用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分析考古遗存,从而获得一些传统考古学所不能获得的“潜在”信息。“整个研究过程我觉得和推理断案有着莫名的相似之处,而且科技考古方面的科普之前是很少有人做,所以写之前就定了这个基调。”

  但这也增加了写作难度,“科技考古是比较讲究数理分析的,它不太能够转化成生动的叙述内容,从而让读者接受。”项木咄为此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只在一些典型遗址中穿插了有代表性的科技考古研究案例,比如贾湖遗址对于家猪驯化的研究、奥茨冰人的死因研究等。

  项木咄说,他喜欢“像推理探案一样去研究考古”这个点,是因为这种讲述方式比较年轻化,而且有话题点,还可以很好地与考古学知识相结合。他想,今后还有机会的话,会将这个点继续深挖,“目前《围观考古现场》做的还不够深入,如果还有第二本书的话,我会聚焦到‘科技考古’这个点上,因为科技考古研究中有很多出人意料的结果,也非常有意思。”

  核心还是努力复原古人生活

  项木咄是在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读的硕士,大二分专业时,他觉得考古学是唯一一门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的专业,再加上自己特别喜欢逛博物馆,最后自然而然学习了考古学。但他也坦言,自己的田野考古实践非常少,只在研究生阶段参加过一次杭州市考古所的城市遗址考古发掘,印象中只挖出了一些古代房屋的房址、水井等。“相比于书中描写的那些震惊世界的遗址,其实大部分考古遗址都是比较普通的,考古人员发掘的遗址,也不仅仅只有墓葬这一类,像我们发掘的城市遗址也非常普遍。”

  从2014年开始,项木咄在知乎做一些考古方面的科普问答。有一天,知乎的运营老师联系他,问要不要做一个专栏。当时项木咄也正好觉得问答太碎片化了,想做一些整体性输出,从2018年开始,就有了《围观考古现场》专栏,而同名书正是源于该专栏。

  如今,项木咄主要是通过旅行、看展来满足自己在考古方面的兴趣。他和同道人有个群,假期常会结伴去看古迹,刷文保。

  在项木咄看来,尽管现在各种关于古代文化、考古类的综艺非常多,评价也非常高,但主要还是局限在文物鉴赏方面,公众对于考古的认知也大体停留在“国宝”阶段。其实考古远不止这些,文物研究只是其中一方面,考古的核心使命是重现古人的生活,而这也是需要考古人去共同努力的。

  下一阶段,项木咄会尝试做一些科普视频,计划先将书中的内容以视觉形式呈现。另外他还有一个做考古类播客的计划,每期邀请业内专家、旅游达人、资深爱好者等对谈,聊聊考古的方方面面。(记者 路艳霞)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