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道学堂”走出曹靖华

2021年03月12日08:04

来源:河南日报

本版插图\王伟宾

  □张国婧

  曹靖华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1897年8月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他是将白话文和中国现代文学带入苏联的第一人,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汉学家和外交官,还为推动中苏文化交流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列宁格勒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苏联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一

  作为现当代卢氏县最为知名的人物,卢氏县将刚刚贯通的长达8公里的县城东西主干道命名为靖华大道,曹靖华故居也修葺一新,还新建了曹靖华纪念馆。

  漫步曹靖华故居门前广场,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鹳河从村旁淙淙流过,四围山势灵秀,村落屋舍俨然。曹靖华故居门口的辘轳井清泉喷涌,百年不竭。当年留下的石磨,风化斑驳,记录着百年厚重岁月。仍在故居居住的曹靖华侄子曹章龄说:“这是村里最大的石磨,全村人家家都用过,用了有上百年吧,伯父说的‘磨道学堂’指的就是这盘磨。”

  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20岁就中了秀才,却无心仕途,选择“躬居山区,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作为家中长子,曹靖华六七岁就开始和父亲一起推磨、识字,每推一圈磨,父亲就教曹靖华认一个字。曹靖华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戏称自己启蒙于“磨道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曹靖华毅然剪去辫子,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16年,他考入设在开封的河南省第二中学。1921年3月,曹靖华远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共产主义大学留学,自此开启了曹靖华一生的革命、教育、文学事业。

  在卢氏县五里川、朱阳关一带,现在还流传着曹靖华退婚、曹植甫嫁儿媳的佳话。

  曹靖华上小学时,按乡风民俗,经父母包办,与同镇马耳岩村姑娘刘宝惠结婚,她大曹靖华4岁。曹靖华一直反对这门婚事,赴开封读中学直至到苏联留学期间,多次写信给父亲,提出要宝惠另适人家。信中说:“儿子将为一个伟大的理想,献出自己的一切,如今万里奔波,云天渐远,不能侍奉双亲。家中事务唯一抱憾者确为宝惠,希望她不要株守曹家,误了青春,望她早日另找人家,儿也可以安心殉理想也。”后曹植甫做通儿媳宝惠工作,并在朱阳关镇杜店村为她找到夫婿,择吉日,亲自送她到新的婆家。除了让宝惠带走娘家陪送的所有妆奁,另外还置办了当时乡间能买到的嫁妆。宝惠骑一匹骡子前往杜店村,一路上很多人说,曹老先生嫁了4个女儿都没有送行,这次亲自送儿媳到婆家,实在让人钦佩。

  二

  曹靖华走出卢氏大山后,曾六次返乡探亲,其中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2年秋、1954年秋、1981年夏回到卢氏。在曹靖华心中,他始终是伏牛山的儿子、故乡亲友口中的“彩娃”。1952年回乡返京后,曹靖华每每读到好的书籍,就买来数份寄回卢氏,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译作。这些图书分别寄给了在马耳岩任教的父亲曹植甫、在范里镇任教的同学刘濂波和李显斋、在县城任教的同学史新民……这样的邮寄持续了30多年。

  曹靖华父子与汤池露天裸浴有着一段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汤河乡熊耳山下,有一碗口粗温泉喷涌,终年不绝,俗称汤池。曹植甫到汤

  河教书时,不满汤池被男子独占,立下了“三、六、九日为女界”的规矩,并亲自带领小学生在温泉旁边站岗,守护前来洗浴的妇女。经过6年坚持,村民开始自发地遵守每逢三、六、九日妇女洗温泉的规定,不去打扰。1958年,曹植甫老人又将“农历逢十”这天增加为女洗的日子,这样十天中妇女使用汤池的时间争取到四天。曹靖华对父亲为妇女争取洗浴时间感到自豪,也开始关注起汤河温泉。1981年,曹靖华老人返乡探亲,特意到了汤河考察。回京后,他满怀憧憬地向卢氏县委写信,阐述他对汤池开发价值和开发方案的想法,并为汤河开发争取到了20万元的资金……

  2012年,经汤河乡人代会表决,汤池洗浴有了“男单日,女双日”的规定。

  三

  曹靖华与鲁迅有着深厚的情谊。据《鲁迅日记》记载,二人从开始通信到鲁迅病故的11年中,他们二人的书信多达292封,其中84封鲁迅的来信被收录在《鲁迅全集》中。1934年,鲁迅先生了解到曹靖华父亲曹植甫的事迹,抱病写就《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且在文末署名“会稽后学鲁迅谨撰”。鲁迅先生一生只写过四篇碑文,这篇教泽碑文是唯一为在世人所作,更是唯一被收录进鲁迅作品集中的碑文。当年,曹植甫先生已65岁,在山区任教整整45年。收到鲁迅亲笔撰写的碑文,曹植甫的学生们一呼百应,纷纷捐款,购买了碑石。可是“品节卓异”的曹植甫老先生却坚决不同意,当场指挥运输队把碑石运到水井旁边,作为乡民汲水用的垫脚石。直至树碑建亭之事才大功告成。目前坐落于卢氏县五里川中学的教泽碑亭已是三门峡市文物保护单位。

  曹靖华一生勤俭、品德高洁,晚年还把省吃俭用积攒的9万元捐献给国家。他没有愧对自己走出伏牛山时所立下的志向:“愿作一只报晓的雄鸡,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愿做一根小小火柴,将藏有豺狼的原野烧他个烈火熊熊;或像一头辛勤的黄牛,默默地吃草,不停地耕种。”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