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那棵800多年的银杏树见证何家冲的红军故事

2021年03月17日16:50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百年风华,初心依旧。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河网特推出《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系列报道,主要围绕党史、重大事件、重要遗址和红色文物等,寻访河南红色遗迹,回顾那段红色峥嵘岁月,追寻红色初心,讲好中原红色故事,做好红色传承和红色教育,引导网友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在信阳罗山县何家冲的何氏祠不远处,屹立着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银杏树。1934年,一支革命队伍的全体将士2984人在此树下集合,出发开始长征。

一年后,这支队伍神奇地出现在中国的西北角,成功迎接了中央红军胜利北上。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红二十五军。

80多年过去了,为了追寻它的光辉足迹,3月16日,大河网记者来到这支队伍的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村。

一草一木都留着红军的痕迹

从京珠高速灵山站下来东行,不久就来到罗山县涩港镇。汽车穿过涩港镇,沿着一条蜿蜒的山间公路向南行进。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在两山间缓缓流淌。道路两侧绿色草树间,隔一段就会立着一个国旗形的路标,印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字样。这是何家冲村的“村标”。

走过一座小桥,便见一个小山村静静地坐落在青山的怀抱里,树木郁郁葱葱,灰瓦白墙掩映其中。村头,一座“红星大门”,上书“革命老区红军摇篮长征出发地”,诉说着这个小山村的与众不同。何家冲到了。

“两山之间一条河就叫冲。”何家冲的村支书王家华告诉大河网记者说,这里易守难攻的地形,是兵家的天然屏障,也是红军诞生的摇篮。

在王家华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这是一座明初建筑,前后两栋房屋各有5间,两边还有厢房。如今,旧址已成红色旅游景点,一块块展板和一尊尊雕像,默默地向游客讲述着当年的红军故事——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接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命令,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何家冲何氏祠出发西进,开始长征。

出发前,部队各级党组织向全体指战员进行了深入的政治动员,提出“打远游击”“创建新苏区”,使每个同志都树立起革命必胜、长征必胜的信念。

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突破敌人的阻拦,趁着夜色从信阳以南越过平汉铁路,进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枣阳一带,实现了战略转移的初步目标。

之后,部队掉头北上,向豫西的伏牛山区转移。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徐海东从红二十五军部队的7000多块大洋中拿出5000块,支援中央红军(主要是红一、三军团,此时名为陕甘支队)。毛泽东赞扬红二十五军“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徐海东是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的人”。

9月18日,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

讲解员介绍道: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充满传奇的队伍,是一支最年轻的红军部队,出发时,部队指战员的平均年龄还不足18岁,被称为童子军、娃娃军。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年龄稍大点的副军长徐海东也只有33岁。红25军作为长征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被誉为“北上先锋”,创下了“红军史”上三个唯一: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队伍,到达陕北时,队伍人员增加了800人,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的部队,唯一一支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的部队。

一树一井就是一份往事的纪念

院落中,有一株柏树,相传是长征前夕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亲手栽下的。柏树如今茂盛挺拔,让人想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民谚。出何氏祠,沿一条小路东行,路过荷塘,在不远处的亭子下,有一个“红军碾”,当年,吴焕先站立在此碾上,激昂地演说、动员当地群众参加革命;当年,何家冲的父老乡亲们倾其所有,在这里为红军筹粮碾米。

在何氏祠不远处,屹立着一株距今已800余年的银杏树。当年,全体将士2984人在此树下集合,出发开始长征。

这株已有8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它是何家冲革命历史的见证者。87年前,红二十五军2984人正是集结在这棵银杏树下,西进长征。当地村民说,红军出发当晚,银杏树突遭雷击,树身被劈开一个大口子,奄奄一息。但在第三年红军长征胜利之后,这棵树竟奇迹般地复活过来,枝头又落下白果,原来的裂口处又长出了新枝。

银杏树前的“红军井”,依然泉涌如初,俯身井口,井水如镜。

距“红军井”50米,是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旧址。这也是一处建于明代的连体大宅,现存房屋50余间。1932年年底,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留下大批的伤病员,因此建立了红二十五军军部医院,直到长征出发时停办。那时的医院院长钱信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5年任卫生部部长。

80余载斗转星移,何家冲人小心翼翼地珍藏着红二十五军在西进长征时留下的一点一滴。


编辑:魏蔚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