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丨三代植绿一座山 黄柏不老写传奇

2021年04月06日07:16

来源:大河网

绿水青山扮靓美丽乡村 刘宏冰 摄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李筱晗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走进黄柏山,便一头扎进了绿的海洋。

  眼前山连着山、树挨着树,偶有一簇红,跳跃着逼你的眼;耳畔百鸟婉转、溪水叮咚,倏忽松涛紧,翻滚着震你的心;脚下跌跌撞撞,曲径通幽,一路多艰险,坎坷着撼你的胆……

  3月31日上午,黄柏山林场场长丁大军,带记者登上了界巴冲林区“天鹅布蛋”瞭望哨。这里能观察到整个林场70%的林区:东面九峰尖比肩,北面磨盘山黄花岭,西边蛇尾巴沟,南面东风尖康王寨,半山处松竹掩映一泓碧水。一棵棵松树杉树,站成行、排成列、连成片,仿佛士兵接受检阅。

  “三代人的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的绿水青山啊!”丁大军激动地说。

  界巴冲林区内,林场营林科总工程师郑天才,正带着一帮工人在改培林木。

  “林木改培,讲究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目的是让林木更茁壮。”密林中,郑天才边讲解边比划。

  与郑天才一起忙个不停的林场经销科科长汪家明是个“林二代”,他和哥哥汪家军,从父亲汪贞和手中接过护林刀,扛起“植树护林”的重担,扎根深山密林,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4年,黄柏山林场叫响“宁可人下岗、不让树下岗”的口号,推行国有林场人事制度改革,号召林场工人“舍小家为大家”。学历不高的哥哥汪家军响应号召,下山外出务工。高中毕业的弟弟汪家明,则留下来坚守他们的“绿色梦”。

  “在黄柏山,三代植绿一座山,夫妻同护一片林,父子兄妹齐上阵的故事,像山上的林木一样多。”丁大军感慨地说。

  2018年5月21日,本报头版以《青山不老》为题,报道了黄柏山三代林工用青春和生命,染绿了一座座荒山,写下了撼人心魄的“不老”传奇后,引发全社会强烈反响,以“敢干、苦干、实干、巧干”为主要内容的黄柏山精神,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去年11月,上级批准成立黄柏山生态文明教育中心,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传承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己任的在编单位。”该中心主任余舸坦言,单位虽然刚成立,但以黄柏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研学、研修持续火热,还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合作成立了黄柏山精神研究中心,依托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艺术与设计学院,打造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现已编纂完成供中小学生使用的黄柏山生态研学旅游教材,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别山的绿脊梁》。预算投资12亿元的黄柏山生态文明展览馆、大别山动植物博览馆等项目,也正在加紧推进……”余舸自豪地说。

  “山高坡陡石头多,荒草葛藤满山窝;年年冬季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第一代林工来到黄柏山时,就是这样一番景象。想想多艰难啊!前辈们千辛万苦留下来的绿水青山,就是富民强场的金山银山。矢志不移把黄柏山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黄柏山管理处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堂,再次搬进了黄柏山精神展馆,管理处主任纪道宝,指着墙上实景彩绘的往日情景动情地说。

  “着眼智慧林业生产,推动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文化教育为主的生态产业发展,已经让林场工人和老区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纪道宝坦言,黄柏山人在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两个更好”的新征程中,正奋力前行。

  名片

  黄柏山精神

  黄柏山林场位于豫鄂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黄柏山林场三代林工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场为家,接续奋斗,以“绿了荒山白了头,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留下了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活立木蓄积量最大的一片国有林,谱写了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业史,铸就了“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创造了青山不老的绿色传奇。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