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海方 通讯员 张晓甫
走进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三楼,一阙高2.4米、宽0.75米,青石材质的高大石碑赫然在目,虽然有些斑驳残旧,但“受降亭”三个大字遒媚劲健;旁边,还有半阙石碑,依稀可见“郾城受降”“侵华日军全体投诚”等文字。
讲解员在讲解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受降碑
“别小看了这两阙石碑,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救亡图存和日本投降的历史见证!”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馆长徐晓伟深情地说。
历史定格在上世界三四十年代那段烽火燃九州的艰难岁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原儿女携手同行,一次次打响了河南保卫战,长久地支持津浦和平汉抗战,捍卫武汉,严守西南门户。日本战败投降后,漯河(郾城)被列为第五展区受地点,也是全国的16个受降点之一。1945年9月20日,在隆重的受降仪式中,日军第12军司令官鹰森孝带领共计31560名日军在漯河山陕会馆正式向中国军队投降,中原抗战至此画上句号。
“亲历日军狼狈投降这一重大事件后,漯河民众情绪高涨,大家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为永远铭记这一伟大时刻,记录下三千万中原儿女用生命和鲜血谱就的这段壮丽史诗,在漯河商会的主持下,漯河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发镌刻了受降碑,修建了受降亭。”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讲解员邵金娜介绍,1945年12月上旬,受降亭采用“1亭4碑”的模式在漯河火车站南侧花园建成,漯河也成为全国16个受降区唯一建亭立碑的地方。
但非常可惜的是,1947年,受降亭在战火中毁坏,亭中四块石碑散失。直到几十年后,受降碑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1982年7月,漯河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陈国兴偶然发现,在距离受降亭原位置100多米远的军供站院内,铺在自来水管下当垫脚石的石条,竟然就是受降碑的主碑。他马上组织人运走保存起来。后来,他又从民间找到大半块于右任题写的“受降记”碑。但另外两块半石碑依然杳无音信。此后,这一块半“受降碑”就一直静静地躺着源汇区文化馆里。
漯河中州抗战纪念广场
随着漯河人民历史文化意识的不断觉醒,社会各界要求重建受降亭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提交了重建议案。相关部门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恢复受降亭的原貌、碑文、选址等进行研究。
位于漯河中州抗战纪念广场的受降雕塑
老人和孩子在欣赏位于漯河中州抗战纪念广场的受降雕塑
2012年,以展现漯河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河上街古镇”项目动土。“受降这段历史是漯河乃至中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受降碑是历史的见证、红色文化的传承,是最生动的历史课。”漯河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鲁锁印认为,把受降亭重建与河上街古镇项目结合起来,既能将爱国主义情怀嵌入其中,也能让老漯河人了却一桩心事。
位于漯河中州抗战纪念广场的新受降亭
2012年9月,漯河市开始在河上街古镇的抗战受降纪念广场重建受降亭。2014年5月1日,新建受降亭举行落成仪式。“为尊重历史原貌,新受降亭、亭内石碑尽可能按照原有记载资料中描述的形式修建。”鲁锁印介绍,新的受降亭为六角亭,亭高6.3米,轴距为3.6米,为石刻亭子;4块碑背面相对呈方柱状,高2.4米,宽0.75米,碑文也采用原碑文内容,正面仿刻原有“受降亭”,两侧碑文分别为“攘夷颂”、“受降记”。同时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镌刻了《建亭记》。
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
为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受降亭的周边同时建设了抗战纪念馆、受降广场牌楼等。其中,以受降碑为镇馆之宝的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专题为主线,以时间为副线,分区域展示了中原抗战全貌,展出抗战时期的武器装备、信件照片、勋章徽章、生活物品等实物藏品500余件。“如今,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已荣获国家三级博物馆、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多种荣誉称号。纪念馆、新受降亭和纪念广场等一道,已经成为漯河市及周边最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景点。”徐晓伟说。
游客在参观漯河中州抗战纪念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有的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有的是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漯河,这闪耀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保家卫国革命精神的受降碑必将永载史册,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