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吗?难!干吗?干!一个超级工程背后的河南……

2021年05月13日21:50

来源:河南日报微信公众号

  河南日报记者 王向前 谭勇/文

  人类逐水而居

  城市依水而立

  这是人类数千年的执念

  也是千百年来的定律

  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2019年1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1952年

  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果有可能

  借点来是可以的

  数据来源:水利部

  梦想变成现实

  中间隔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论证

  一项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

  在国人面前揭开面纱

  焦作温县境内拍摄的南水北调穿黄隧洞出口北岸明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这项工程

  人称“南水北调”

  其工程规模之大

  涉及面积之广

  覆盖人口之多

  均堪称史无前例

  01

  在宏伟设想提出62年后

  也就是2014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一渠丹江水

  出淅川陶岔渠首后

  一路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

  向北跋涉

  奔流至华北平原


  1432公里总干渠

  流经豫冀京津4个省市

  连通长淮黄海4大流域

  从高空向下俯瞰

  中线工程好似巨龙衔着宝珠

  这宝珠就是丹江口水库

  2020年8月25日傍晚在南阳市淅川县境内拍摄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库区有多大呢

  水域面积约1050平方公里

  相当于香港面积那么大

  几乎与三峡库区水面面积相当

  而龙身就是总干渠

  一江澄碧纵贯中华腹地

  从南到北、从高到低蜿蜒前行

  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2017年1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当南来之水涌入北方大地

  历史注定铭记这一高光时刻

  从此

  千家万户水甜饭香

  连泡的茶都更加甘醇

  可是这尝得到的“甜”背后

  又藏着怎样“酸”的故事呢

  02

  南水通过颍河退水闸实施生态补水(资料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以中线工程的河南部分为例

  要让南水自流进京

  丹江口大坝要从162米

  加高到176.6米

  与北京形成约百米落差

  才能实现

  而代价就是

  淅川县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

  涉及11个乡镇、1276个村民小组

  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鄂豫六县区之首

  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大体相当

  2011年5月5日,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第一批693名移民登上了开往邓州市腰店乡四龙安置地移民新村客车。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这也意味着

  搬迁人口将达到16.54万人

  占到淅川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个数字对国内有些地方而言

  可能就是整整一个县的全部人口

  你问淅川难吗

  难,确实难

  但淅川退了吗

  河南退了吗

  没有

  故乡的老房(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张远 摄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移民扒掉自家房子

  锯倒院子里的老树

  卖掉一手养大的牛羊

  2011年5月5日,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一位移民与亲人告别。来源:河南日报

  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的故乡饭

  清晨在祖宗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

  但最终拉着小儿、搀着老娘

  带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踏上搬迁之路

  2011年5月5日,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西岭村一对移民母子准备登车前往新家园。来源:河南日报

  他们告别的

  不只是祖宅和耕地

  而是他们最熟悉的乡亲

  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

  以及他们刻入骨血的乡土记忆

  5个月大的小移民寇惠岚在父亲的怀抱中来到新家园(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其实

  移民搬迁也不是第一次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

  开建丹江口水库以来

  淅川百姓历经大大小小七次移民

  前后40多万人搬离故土

  淅川因此成为全国水利移民大县

  再见,我的家乡(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渠道所经之处

  同样需要迁移

  河南干线征迁搬迁安置4.73万人

  更有13位基层干部

  倒在移民搬迁一线

  03

  说完“酸”

  还有“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总投资高达2528亿元

  超过三峡工程

  这又一超级工程

  建起来又谈何容易


  2003年12月30日

  中线工程开工

  建设难度从源头便开始显现

  丹江口大坝虽只加高14.6米

  也就是五层楼的高度

  但水压会增加四成

  在服役近40年的老坝上建新坝

  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新修一座大坝

  工人切割出一道道键槽

  植入一根根钢筋

  施工最高峰时3000人奋战在一线

  加高壮举历时近8年终于完成

  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南阳市淅川县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而在邓州

  湍河上的湍河渡槽

  无论内径、单跨跨度

  还是流量都是世界首例

  也是目前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

  鲁山县境内的沙河渡槽,槽身空间受力复杂,架设难度极大。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摄

  在鲁山

  沙河渡槽总长9050米

  排名世界第一

  最大过流量380m³每秒

  排名世界第四

  并行输水槽数4槽

  排名世界第一

  下输水断面总面积219.4㎡

  排名世界第一

  这是2020年5月26日在郑州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供图)

  在郑州

  两条长达4250米的穿黄隧洞

  让长江黄河就此“握手”

  黄河河底地质条件复杂特殊

  控制工程里就属它施工难度最高

  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

  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

  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

  ……

  科技创新成果一一诞生

  造就人类历史上

  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作品

  图片来源:水利部

  在北京

  西四环暗涵工程

  很难想象五棵松地铁站下

  两条内径4米的输水涵道穿行而过

  创下暗涵与站台距离仅3.67米

  而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超3毫米

  挑战了极限

  同样创下世界之最

  中线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图片来源: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官网

  这里还有一组数字

  中线工程沿途

  穿越大小河流686条

  与31条水渠、51条铁路

  和1238条公路

  相互交错

  渠首、渡槽、暗渠、隧洞、泵站等

  输水建筑物共2385座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焦作城区段大部分不是挖出来的,而是垒出来的河道,被称作“人造悬河”。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这一路

  攻坚工程不胜枚举

  十几年建设

  百余项专利

  数十万建设者

  埋头苦干、奋战一线

  最终

  “中国智慧”

  筑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

  0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淅川走出绿色发展路。图为淅川县老城镇杏李种植基地(2019年1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为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上

  库区传统网箱养鱼产业忍痛取缔

  南阳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

  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

  使丹江口水库水质95%达到Ⅰ类水

  为构筑调水源头的“生态屏障”、呵护一库清水北送,淅川县积极创新造林机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与企业和造林大户签订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兑付资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据统计,该县每年生态林造林绿化面积以10万亩速度推进,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0年位居河南省县级第一。朱佩娴 杨振辉 摄

  也就是说

  库区打上来的水可直接饮用

  而沿线上千家化工企业关停

  让干线水质连续多年优于Ⅱ类标准

  无人机拍摄的南阳市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截至今年5月10日

  通水六年多来

  2343个日夜

  累计输水超363.3亿立方米

  什么概念

  相当于运送约2600个西湖

  受水区24座大中城市

  127多个县(市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

  直接受益人口超过7900万人

  郑州城区自来水9成以上为丹江水

  河南40个受水县市得到南水浸润

  北京一杯自来水中有七成来自丹江口

  天津14个区的居民全部饮上丹江水

  ……

  南阳市淅川县,工作人员从丹江口水库中取水,供游客品尝(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调的是水

  又远不止水

  六年来

  中线工程向受水区47条河流

  生态补水49.6亿立方米

  河湖湿地面积显著扩大

  密云水库、瀑河水库蓄水量大增

  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重现生机

  华北之肾白洋淀饮足南水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

  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区止跌回升

  无人机拍摄的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景色。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南来之水水清且情长

  甘甜的丹江水让很多人

  告别高氟水、苦咸水

  也为干渴的华北大地

  带来了些许喘息

  可以说

  南水北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荒

  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北缺南丰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

  滴滴南水来之不易

  饮水思源

  方知惠泽之深、贡献之巨

  2021年5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通过退水闸向长葛段双洎河进行生态补水。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这水

  且用且珍惜

  如此

  这长途奔涌而来的南水

  才可永续润泽北方大地

  05

  加高后的丹江口大坝,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县与湖北省丹江口市交界处。来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宣传中心

  一个超级工程

  东中西三条线路

  不得不说

  它确实是一个奇迹

  是一个

  曾经充满种种争议

  却依然实现的奇迹

  也是一个

  由无数默默无名的人

  共同创造出来的奇迹


  现如今

  东线北延工程首次向津冀供水

  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只等令下

  西线工程准备工作紧锣密鼓

  这个地表最强调水工程

  仍在不舍昼夜续写传奇

  ……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