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观澜丨南水北调 国之大事

2021年05月14日16:4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淅川是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洁净清澈的南水从这里出发,跨江淮、穿黄河、依太行,千里北上,将一渠清水送往京津腹地。南水北调,为什么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国之大事”?《潮头观澜》,为您解析。

  宏伟设想 世纪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汩汩清水,滋润大地,哺育万物。打开中国水资源分布图,黄淮海流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却只占7.2%。如何破解“北缺南丰、分布不均”的困局?

  1952年,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最终从50多种方案中选出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2002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通水,自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取长江水,供水范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三省。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从丹江口水库取汉江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图/南水北调工程官网)

  制度优势 办成大事

  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千年之后,这一畅想化为人间现实:南水北调规划最终调水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也是极端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许多世界级难题,又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水情,建设南水北调这一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体现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南水北调工程,还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离不开移民的巨大奉献。以丹江口水库蓄水为例,数十万人的故乡永沉水底。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特别向移民表达了敬意。

  △丹江口水库(资料图)

  南水北调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了大国实力,有力证明了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显著优势。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截至今年4月初,南水北调已经累计调水418亿立方米,相当于近3000个西湖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实现了“南北共饮一江水”的梦想。如今,在北京城区,每10杯水中,就有7杯是来自南方的清水。河北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图/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

  南水北调也为北方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中线工程向沿线开展生态补水超过54亿立方米,华北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北京的地下水水位自2016年以来累计回升超过3米。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力带动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持续筹划 造福人民

  2014年12月,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已经全面实现。习近平在重要指示中,对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航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资料图)

  就在半年之前,2020年11月,总书记实地考察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他指出,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约用水统筹起来。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建设时间约40~50年。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深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论证。

  南水北调,既是一条调水线,也是一条生命线,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刻下新的印记。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马喆

  播讲丨姚科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觉丨陈括

  编辑丨王继阳

编辑:臧小景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