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与河南渊源深厚

2021年05月22日14:20

来源:顶端新闻·大河财立方

  顶端新闻·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徐兵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超级稻试验田里,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和科研团队在下面乘凉。”——袁隆平

  据新华社报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创造粮食增产奇迹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这是一个全国上下都非常熟悉的“标签”。

  上世纪50年代,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的袁隆平,看到国家粮食非常短缺的困境,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不过,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但是袁隆平不信这个“邪”。

  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

  在袁隆平的带领之下,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一组数据显示,杂交水稻近50年亩产连续跨上400千克、500千克、600千克、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1000千克、1100千克八大台阶,完成了从低产到高产、从普通稻到优质稻的飞跃,填补了从淡水水稻到耐盐碱水稻的空白,开创了从水田稻到沙漠稻的先河。截至2019年,杂交水稻在国内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1.4亿吨,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创造了粮食增产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因为在水稻杂交领域的巨大贡献,袁隆平接连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重大奖励和荣誉。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2020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当天,这位笑称自己成为“90后”的老人,曾在湖南长沙家中的生日会上,许下了一个生日愿望:“(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

  袁隆平认为,全世界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6亿公顷,如果一半面积用于生产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估算,可增产1.6亿吨水稻,多养活4亿~5亿人口。

  对于追求水稻高产的动力,袁隆平曾自喻像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贪8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相比生日愿望,袁隆平更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要让人类远离饥饿。这是他60年来始终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据公开报道,从参加工作开始,只要田里有稻子,袁隆平每天都下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袁隆平这样总结过自己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哪个最重要?他认为是“汗水与实践”。“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今年1月9日,ID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账号在抖音悄然开通,当晚涨粉500万,“袁隆平入驻抖音”一度成为抖音热榜第一。

  这份“出圈”的背后,除了袁隆平自身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更在于其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将梦的种子撒向了世界各地,撒向了新一代的青年人心中。

  袁隆平与河南

  袁隆平与河南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2014年11月就曾来过河南,一度引起轰动。

  “眉毛高挑,一笑起来就成了眯眯眼,身板瘦而硬朗,穿着深色格纹西装······”当时,大河报记者在文章中如是写道。

  据大河报报道,袁隆平来到河南农业大学时,立即成为师生追捧的对象,火爆程度不亚于大牌演艺明星出场。而在此之前,袁隆平曾担任由该校牵头的“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这位从小学课本里走进现实的人物,也给河南高校学子带来了一场“超级稻”的头脑风暴。

  在当时演讲中,袁隆平对河南粮食生产赞不绝口:“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粮食不仅满足自己需求,每年还输出那么多商品粮,了不起!”他也表示,“黄河两岸以及信阳地区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与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前景广阔。”

  另外,在报告会后举行的粮食作物持续增长座谈会上,袁隆平与河南省多名农业专家和学者就粮食生产话题进行了研讨。袁隆平表示,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河南是粮食大省,河南的小麦发展潜力巨大,希望河南能够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除此之外,袁隆平对河南厚爱有加,201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招收了三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弟子,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他们分别是:博士研究生刘娟,硕士研究生李梦琪、陈会杰。

  当时,关于“如何才能成为袁隆平的弟子”话题也曾引起讨论。河南农大在为袁隆平招收学生时,坚持以考试为主,择优录取,理论课程将在农大学习,科研跟着袁隆平进行。

  大事记

  1964年,率先开展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最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而且指出水稻具有杂交优势的特点,使水稻杂交从理想迈向现实。

  1972年,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优1号。

  1975年,攻克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难关,让我国成为第一个能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

  1980年,杂交水稻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业技术转让美国,为我国对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5年,超级稻第四期实现亩产1000公斤,创造了世界产量最高纪录。

  2018年,海水稻首次突破546公斤,远远超出了目标规划300公斤。

  2019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达2092.6斤。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杂交双季稻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530.76公斤,再次刷新纪录。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