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韩忠林 马俊峰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而粮食大省河南,也与袁隆平结下了不解缘分。今天,让我们再度回顾袁老与河南的交集,缅怀这位为国人饭碗付出毕生心血的老人。
袁隆平曾来河南讲学,被学生们称为“和蔼可亲的老爷爷”
袁隆平与河南有着颇多交集。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河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并担任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2015年,袁隆平还在河南农业大学招了三名弟子,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分别是博士研究生刘娟,硕士研究生李梦琪、陈会杰。
袁隆平来河南农业大学讲学(学生提供资料图)
“我很激动,很骄傲,我父母嘱咐我好好学,机会难得。”李梦琪是河南农大2011级本科生,专业是植物保护,当时听到袁隆平要招研究生时,她就想报考。“同学都很羡慕我,说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个人。”
2014年11月,袁隆平曾来到河南农业大学讲学。
当时正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的小马,至今对袁隆平的和蔼可亲印象深刻。她的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袁隆平前来讲学时的照片。
“他是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小马表示,当时听袁隆平讲学,觉得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很接地气,说话娓娓道来。
“很荣幸能够听袁隆平老师讲学。”小马称,当时作为学生,对袁隆平充满了敬仰。
袁隆平来河南农业大学讲学(学生提供资料图)
“上中学时,在课本里了解过袁隆平,很小就知道他是伟大的前辈。”小马表示,袁隆平是自己从小崇拜的“偶像”之一。所以在袁隆平前来讲学时,她拍了很多照片,一直不舍得删掉。
如今的小马,是我省农业部门的一名公务员,正在驻村帮助推进乡村振兴,她说她也要向袁隆平一样,为我国农业、农村贡献力量。
袁隆平来河南农业大学讲学(学生提供资料图)
“他不计个人得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得知袁隆平去世的信息后,小马非常伤心。她说,我们缅怀袁隆平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要懂得珍惜粮食,珍惜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袁隆平的离开 是整个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损失
“袁隆平院士的离开,是我们整个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遗憾和损失。”
在经历了一天的“风波”后,5月22日下午,省部共建小麦玉米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汤继华还是从新闻资讯上看到了他最不愿意接受到的信息……
“当时袁老来农大做讲座,我也去听了。”汤继华回忆,袁老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杂交水稻,“虽然河南水稻不多,但袁老作为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的先导者,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面对袁隆平院士遗憾离世的消息,汤继华表示,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应该记住袁老所做出的贡献。
【相关链接】
袁隆平与河南的不解之缘还有许多。2014年,84岁高龄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一走进河南农业大学,立即成为师生追捧的对象,火爆程度不亚于大牌演艺明星出场。一起来看看当时现场的火爆情况吧。
【细节1】袁隆平现身河南农大,13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
2014年11月17日,袁隆平到河南农大作报告,校园里上演了疯狂“追星”的一幕。
河南农大能容纳13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两侧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就连礼堂门口也围满了学生。手机、相机、iPad等齐刷刷地对准了他,拍照声响个不停。
从礼堂出来,袁隆平走到哪儿,粉丝就跟到哪儿。
“哇!我拍到了!”人群中不时传来“胜利者”的尖叫声。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支“追星队伍”至少有1000多号人。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是逃课而来,只为看偶像一眼。站在里层的学生刚挤出来,马上就被其他学生重重包围:“院士都说了些什么?快给我们讲讲。”
一位老师感叹: “学生们太热情了,就像‘追星’一样,我都快被挤成相片了。”
【细节2】袁隆平在河南农大招到三名“开山弟子”
报告会即将结束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大校长张改平宣布:“袁老明年将在河南农业大学招博士研究生,也招硕士研究生。”
这将是袁隆平第一次在河南招研究生。据张改平介绍,2015年第一次招生至少有3个名额,其中有1个博士、2个硕士。只要与袁隆平研究领域相关的专业都可以报考。
“如果报考的学生数量多,而且质量好,会酌情增加名额。”张改平说。
2015年8月,袁隆平又来河南看望超级稻了,还在河南农业大学招收了三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弟子。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他们分别是:博士研究生刘娟,硕士研究生李梦琪、陈会杰。
被袁隆平招收为弟子,凭的是啥本领?据了解,河南农业大学在为袁隆平院士招收学生时,也是以考试为主,择优录取。
1992年出生的李梦琪来自新乡卫辉,是河南农大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11级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笔试她考了341分,排第三名。经过初复试后,她得知自己被录取了。
【细节3】袁隆平有一个梦想,坐在稻穗下乘凉
每次面对媒体,袁隆平都会第N次说起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如今,这个夸张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1996年,农业部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分三个时期:第一期,1996年~2000年,产量指标亩产700公斤;第二期2001年~2006年,产量指标亩产800公斤;第三期2006年~2015年,产量指标亩产900公斤。
2013,又增加了一个时期——第四期超级稻立项,产量指标亩产1000公斤。
“2014年,我们提前实现了第四期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个指标。”报告会上,袁隆平向学生们交出了这些年自己书写的超级稻“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