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袁老愈富足:袁隆平与河南的“缘分”!

2021年05月22日16:0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记者  祝传鹏 刘杨 何心悦 整理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其实,作为产粮大省,河南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进程中,与袁隆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多次来到河南,并且首次收徒就在河南。

曾多次到过河南信阳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一辈子与水稻打交道。他与河南的交往地,主要集中在河南得水稻主产区之一信阳市。而他最早结缘河南,也恰巧在信阳市。

《袁隆平自传》中记载,1936年,袁隆平6岁那年,父亲在平汉铁路局工作(相当于现在的铁道部),他随父母以及哥哥袁隆津、四弟袁隆德到过信阳鸡公山。

2008年9月2日,袁隆平再次来到河南,在商城指导水稻种植。据知情人回忆,当时他们请袁隆平讲一讲为什么到信阳看水稻,袁隆平回答,“良种良法良田三者缺一不可,信阳山区的农田物理性能特别好、渗透性、排水性都不错,如果肥料(有机肥)再充足一点,潜力大着呢!”袁隆平欣然应聘信阳市500万亩杂交水稻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科技总顾问。

由此,信阳成为袁隆平当时在全国最大的一块“高产示范田”,将亩产800公斤和亩产900公斤的第二期、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攻关项目先后放在信阳试验,给信阳水稻生产带来了希望和动力。此后他又多次到信阳查看水稻,仅在2008年至2016年的八年间,他四次去到信阳。

在袁隆平亲切关怀下,信阳的杂交水稻生产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信阳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成为全国18个粮食生产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84岁高龄赴河南讲学 还收了三名弟子

袁隆平与河南的缘分广为人知是从2014年开始。当时,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吸引了袁隆平的关注。

2014年3月26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在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袁老发放了聘书。袁隆平欣然受聘,担任“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2014年11月17日,已经84岁高龄的袁隆平来到河南郑州,为河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稻育种进展”的报告。在学校里,中国“杂交水稻之父”遭遇了学生们的疯狂“追星”。能容纳13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过道上、礼堂门口也围满了学生。

  除此之外,袁隆平对河南厚爱有加,201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招收了三名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弟子,包括1名博士、2名硕士。他们分别是:博士研究生刘娟,硕士研究生李梦琪、陈会杰。

鼓励河南借鉴杂交水稻 早日研究出“超级麦”

在当时演讲中,袁隆平对河南粮食生产赞不绝口:“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粮食不仅满足自己需求,每年还输出那么多商品粮,了不起!”他也表示,“黄河两岸以及信阳地区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与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前景广阔。”

袁隆平说,虽然中国现在水稻的产量已经很高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理论上水稻产量的潜力还很大,最高每亩可达1500公斤。

在报告会后举行的粮食作物持续增长座谈会上,袁隆平与河南省多名农业专家和学者就粮食生产话题进行了研讨。袁隆平表示,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河南是粮食大省,河南的小麦发展潜力巨大,希望河南能够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他寄语河南: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希望河南将“杂交小麦”作为攻关重点,早日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时间过去六年多,在河南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杂交小麦”的培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根据央视网消息,2017年6月29日,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培育的“强优势BNS型杂交小麦组配与规模化高效试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经专家测产,亩产达到822.9公斤。如果全国推广,基本上每年增产的部分能够相当于一个河南省的麦区产量。

“超级杂交稻”正在冲击世界纪录

据《海南日报》报道,2021年5月9日上午,在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最终,测得平均亩产1004.83公斤,比设计预测亩产量900公斤多了100余公斤。

据《云南日报》报道,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超优千号”移栽完毕,正在瞄准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向水稻亩产世界纪录发起冲击。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杂交水稻之父”安详地走了,而他的“禾下乘凉”的未竟梦想就如同超级稻一般,正在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向着阳光播撒的地方生长,让十四亿人的吃得饱、吃得好的梦想成为现实。

编辑:郭同欢  审核 :张培君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