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兜底织密幸福网

2021年05月27日07:5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①开封市中医院专家在尉氏县邢庄乡新庄村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义诊活动,深受村民的欢迎和点赞。李新义摄

②村民在夏邑县会亭镇一家扶贫车间内忙碌。王高超摄

③正阳县油坊店乡尚冯庄育新双语学校的16名留守儿童穿上义工联合会志愿者送来的新棉衣。贺永明摄

雨后的嵩县天桥沟村白云小镇云蒸霞蔚、宛如仙境。当地整合传统村落建设、土地整理、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等各类项目资金,助推昔日的穷山沟蝶变成美丽的国家AAA级景区。李卫超罗孝民摄 洛阳市首家乡村驿站——洛龙区李楼镇夏庄村乡村驿站。在这里,村民可以享受休闲、购物、读书、办证、咨询等各项便民服务。张光辉摄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王向前

  当地平线拽着太阳走向远山,大地留下一片夕阳。夕阳里,城里人或归家或聚餐,寻找食物的美味;乡下人或围拢或串门,闲谈一天的见闻。

  这是河南167000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天都会出现的一幕。这一幕的名字叫生活,包含着生老病死、包含着喜怒哀乐。

  过去几年里,众多河南人感受到的生的喜乐远远多于对病的哀怒,生活巨变带来的美好刻在他们脸上、流进他们心田。

  河南人是幸福的,幸福得益于全省民生大工程的兜底。

  老有所养,安享幸福晚年

  熙熙攘攘的社会,老年人是生活水平的一个标杆,河南60岁以上人口有2000多万。5月19日下午,记者遇到了王福顺。

  他今年67岁,家住郑州市圃田乡河沟王社区,而在几年前,那里还叫河沟王村。是村,就是农民,即使居住地现在变成了社区,他的身份依然是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

  农民王福顺,是个有福人。“小时候我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小区里的花又大又多,健身器材我们随时都能用。”他说,“我们家分的有房子,住不愁。年龄大了不能干活,政府又给我们发生活保障费,自己能养老,不用再向孩子们伸手要钱。”

  “幸福有千千万万个样子,我眼里的幸福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他说这话时,小区里的花朵在夕阳里摇摆。但河南对老年人、特殊群体的生活兜底决心,从未摇摆过。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鲍常勇介绍,过去5年中,全省共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88亿元,7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连续两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救助人数达133.7万人次,守牢了民生保障底线。推动出台《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建立了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全面实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多项惠民政策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根据河南老龄化的现实,我省将继续加大对老年人的服务,比如力争到2025年,90%以上的街道建成一个兼有嵌入式养老机构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让全省老年人享受“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满足老年人就近、就地养老服务的愿望。

  我省对低收入困难群众,更是“关爱有加”。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佘婧菁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我省始终把民政工作放在战略全局中思考、谋划,制定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等多项政策措施,实现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全面衔接;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省14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92%的未脱贫人口通过社会救助实现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今后,我省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仰望星空,身怀技艺走天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离不开个人能力和本事。

  为提高每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我省不但有真金白银的政策兜底老人,还有五花八门的“个人素质提升工程”,助力有劳动能力者就业、谋生、享受生活。

  来自遂平县文城乡49岁的于红霞,过完五一假期就去北京工作了,初期月薪9000元。“工资少于这个数我还不干哩。”笑呵呵的她,语气中带着“硬气”。

  硬气凭什么?凭技能。技能从哪里来?来自县人社部门专门组织的技能提升培训。遂平县是全国有名的家政从业者聚集地,“遂平家政”品牌叫响了许多年。遂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洪麟介绍,县里去年举办了包括养老护理、保育等工种在内的培训班118期,共有6000余人参加了技能培训。

  于红霞就是受益者。去年11月份,她报名参加培训并顺利拿到证书,一下子提高了自身“含金量”。

  这一切,又是我省保民生兜底线、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大考量。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河南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就业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拔掉贫困人口穷根,重在帮助贫困人口就业。河南人社系统围绕中原更加出彩目标要求,坚持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全力打好就业创业扶贫这场硬仗。”河南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世伟说。

  保就业,河南手段很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其中一项。

  河南人社系统积极开展“菜单式”“点单式”培训,开展“智志双扶”,联手各级培训机构,对贫困群众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技能帮扶进村入户到田,有效提升了培训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河南人社系统还遴选出84家优质线上免费培训平台提供24小时线上培训服务,组织全省95家技工院校、1285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9536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能扶贫,助力每一位参与者获得更稳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

  呵护教育,不让孩子因贫失学

  老年人的安乐、壮年人的就业,这是成年人的世界。关于少年人、关于那些求学者,我省做得如何呢?一句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虽然离开支教的学校了,但我们还有联系,马上中招考试了,我和支教学校的老师又专门交流了语文复习方法和作文写作技巧。”5月25日,郑州市第六十二中学语文教师林涛说。

  2019年5月,林涛响应省里号召,到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杜关镇初级中学支教,任九年级语文教师兼教研组长,为期一年。虽然时间不长,杜关镇初级中学却留下了他深深的“痕迹”。

  他不仅给山区学生们带去新颖的语文课堂,更以快乐阅读行动者的姿态,在几个年级里开设了阅读专项课,鼓励学生们开阔视野、拓展阅读范围。一学生说:“阅读让我记住了不少好句子,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支教的是个人,改变的却可能是众多孩子们的命运。2016年以来,我省先后为贫困地区招聘特岗教师近4万名,选派近1.5万名教师对口支教。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几年中,我省全面打赢了教育脱贫攻坚战,控辍保学历史性地实现了动态清零。累计发放学生资助经费674亿元,资助学生7219万人次,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因贫困失学辍学。实施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一视同仁、互不享有特权的招生入学新机制。切实保障特殊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达到99%。

  在守护好求学者“上学权利”的同时,我省的教育内涵式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全省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城镇中小学“大班额”“超大班额”持续下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在全国前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成为国务院首批激励通报的6个省份之一,我省被确定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7个省份之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38个学科进入ESI前1%。一批关系发展全局和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广落地。

  守护健康,阻断因病致贫传导链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因病致贫或致困,又是过往常见的场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在追求幸福道路上,不得不防。

  提起去年的一场大病,汝州市寄料镇的田女士有说不完的话——对政策的感激话。

  去年5月份,44岁的田女士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在家人陪同下到了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问她怎么了?她回答“乳房不适”。医生再问其他,她就不愿多说了。

  经交谈,医生明白了她的心思:家里穷,想治病又担心费用。医生宽慰她,医院就是治病的地方,不管什么病都会尽力治,国家扶贫政策很好的,安心住下就行。随后,病人顺利手术并康复出院,医院以政策给她兜了底,没让她家为费用多发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

  在我省医疗救助政策下,田女士身体恢复了健康,有了劳动能力,家庭生活越来越好。

  过去几年中,我省完善医疗医保救助和兜底政策,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将贫困人口门诊可报销慢性病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门诊可报销重特大疾病病种扩大到27种以上。实施精准救治,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每年为贫困人口开展一次健康体检,根据病情,开展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和重病兜底保障,大病救治病种由9种逐步扩大到30种。

  有了这些好政策,仅2020年,我省累计救治30种大病患者14.4万人次,实现应治尽治;累计为487万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实现应签尽签;累计对16.1万低保户、五保户、兜底户等重病患者进行托底保障,实现应兜尽兜。

  放在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战役里考量,我省健康扶贫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惠及更多的人,如期实现“三个100%、两个90%”目标,全省162.1万因病致贫人口全部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迈向“十四五”幸福新生活。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