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陈诗昂 文图)“非遗传承人大多很穷、很苦、很老,做的是情怀。”6月9日,郑州,一场有关非遗的活动上,省级非遗项目毛布底鞋传承人黄建华直言。
非遗,和其他文化符号一同堆积起了地方的文化厚度。但非遗传承所面临的诸如失传等问题,又直接威胁着文化厚度的坚固程度。
一组较为陈旧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河南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县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就更多了,是省级的数倍、十倍之多。
河南非遗家底有多雄厚,就意味着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有多迫切,压力有多大。
如何让非遗传承下去,让非遗成为带动当地发展的引擎?作为河南省非遗购物街系列活动之一,“大河巧匠”抖音电商扶持计划在6月9日正式启动。这一计划,计划通过非遗产品更好地“买卖”,助力河南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
现象:国际奢品盯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毋庸多言。
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2019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进博会,首次为各地非遗和老字号专门辟出亮相的场地。
当时,钧瓷、陕州剪纸、绞胎瓷代表河南非遗,登上进博会的舞台。据统计,共有171个非遗和中华老字号集中亮相第二届进博会。
除此三项河南非遗外,洛阳非遗雀金绣也借着与英国珠宝奢侈品牌推出的“联名款”,亮相进博会。
洛阳雀金绣织造技艺源于战国,因其以孔雀翎和黄金制线、以高超缂丝工艺织就而得名。
为了传承濒临失传的皇家御绣雀金绣技艺,洛阳雀金绣传承人王丽敏组建了洛阳雀金绣文化创意研究院,对技艺进行研究、挖掘,对材料、技法进行创新,填补了高端刺绣研究领域和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的空白,让传统材料与新技术融合,推动传统文化艺术不断传承和创新。
这是雀金绣能与国际奢侈品品牌合作的基础。
谈及合作,彼时,洛阳雀金绣传承人王丽敏受访时说,中国非遗也是奢侈品,传统非遗和现代奢侈品的结合点非常多。
就国际奢侈品牌纷纷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跨界合作的现象,在第二届进博会浙江非遗展区,时任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公司营销中心资深顾问的叶茂挺告诉记者,这源于消费升级后,中国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增长。作为国际大牌,他们的国际化需要本土化元素的加持,以此借力造势。
路径:“买卖是最好的传承”
并不是所有非遗和老字号,都像雀金绣一样幸运。黄建华所说的“三很”,是现实,它指向目前非遗传承中的失传问题。
当时,在河南非遗展区,陕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黄亮娥说:“传统手工剪纸濒临失传,想找到一个关门弟子很难。”
她告诉记者,传统手工剪纸刚开始学就能剪个小窗花,但出作品需要时间沉淀。“没有30年,剪不出精品。”黄亮娥手指布满的老茧,似乎在讲述这一过程的艰辛。
而王丽敏,从5岁便开始学习雀金绣,30多年后才迎来与国际奢侈品合作的高光时刻。她说,雀金绣织法复杂,学起来异常艰难,“从染织绘刻绣嵌几百道工序,需要用不同的技艺来完成”。
非遗传承需要真功夫,但对多数非遗项目而言,传承和市场无法接轨的情况下,传承的难度便大大增加。
一组较为陈旧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河南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84名,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县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就更多了,是省级的数倍、十倍之多。
“非遗和老字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深厚底蕴的标志,也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河南老字号协会轮值会长李红霞说,但目前的情况是,许多非遗和老字号企业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门庭若市”,对于最有消费力的年轻人来说,老字号还没有找到当下市场的“爆点”。
在6月9日举办的“大河巧匠”抖音扶持计划,就是更好助力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计划,意在通过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与抖音电商、豫记的三方合作,在非遗资源的挖掘、非遗技艺的记录和传播、非遗传承人的发展等方面合作,用多种方式推动老字号品牌化、产业化、高端化发展,助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与传承。
“买卖是最好的传承。”这是当天计划启动仪式上,抖音电商商务拓展总监邱爽分享时的PPT标题。
参与活动的河南省政府参事郑泰森深以为然:“他(指邱爽)用最通俗的语言,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一个最好路径。”
郑泰森在分享时说,非遗的传承保护的基本路径有“三见”:见人、见物、见生活。而只有把非遗转化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才能实现传承的可持续性。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流域非遗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郑泰森表示。
据悉,“大河巧匠”抖音扶持计划聚焦黄河流域非遗技艺传播和非遗传承人的发展。以河南为起点,抖音电商将参与河南非遗购物节的线下非遗市集。同时,抖音电商将进一步扶持豫记设立的“大河巧匠”平台,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展现非遗魅力,利用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手段,推动黄河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思考:市场化和稀有性的矛盾
叶茂挺所在的公司,与非遗大师合作模式,类似于小罐茶。大师的作品由公司来做宣传、推广、销售,双方联手打造产品。
在他看来,非遗传承人在市场化运作能力上普遍欠缺,借助大型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可实现双赢。“他们产出工期较长,一般跟大师合作的产品不跑量。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更多需要的是技艺的凸显和背书。”
无法大批量生产,是目前多数非遗传承的一大问题。省级非遗项目毛布底鞋传承人黄建华在分享时也谈及这一问题,他曾去温州的布鞋工厂参观:“手工制鞋与机械化生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对于这一问题,叶茂挺认为,非遗产品过深地市场化,也与其本身的稀有性有天然矛盾。“如果能实现大批量生产,非遗传承就简单多了,但它的市场价值就会大幅下降,可能也就不能被称为非遗。”他说。
快餐式的消费时代,非遗传承需要一些耐心来沉淀。受访时,多数非遗传承人都这样表达过。
其实,无论是亮相国际化舞台,还是被奢侈品品牌相中达成合作,抑或是创新销售方式、推广形式,都是对非遗传承问题的“突围”。
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让非遗活起来、传播开来、流行起来,让技艺不仅仅成为记忆。显然需要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