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近日航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图片均由省水利宣传中心提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勇
6月26日,晴空万里,微风拂过,丹江口水库碧绿的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一渠清水穿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奔向京津。
跨越半个世纪的梦想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开封视察黄河时,对一位水利部门负责人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此后,这个宏伟构想点燃了共和国跨流域调筑中华水网的梦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研究了数十年,历经曲折艰辛,过程跌宕起伏。”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原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文丹说,中线工程规划研究工作历经了规划、再规划、初步可研、可行性研究等多个关口。
“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近期的供水目标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至此,历时半个世纪,共有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许多人黑发变白发,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移民新村成为美丽家园
为实现这一梦想,16.54万名河南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远徙他乡,10万名建设者会聚河南日夜奋战。
在省水利厅厅长孙运锋看来,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中,河南省举全省之力,实现了丹江口库区16.54万名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创造了水库移民的奇迹,也创造了南水北调征迁和建设的“河南速度”“河南质量”。
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因河南日报倡议而竖立的56座移民丰碑,上面工工整整地镌刻着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54万名移民的名字。这里,已成为淅川移民回乡探亲时的追思地。
“从搬迁第二年开始,我们加入国家后期帮扶发展项目,种植苹果、葡萄,这不但让村民有了收入,也让村集体有了收入。”6月27日,移民新村荥阳市王村镇竹园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喜成指着郁郁葱葱的苹果园喜笑颜开。村里100多户家庭有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吃水不忘挖井人。移民搬迁后,我省分批次及时将移民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如今,全省208个移民新村成为移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村村都有集体收入,有3个移民村的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移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51元,是移民搬迁前的3.6倍。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已累计调水40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2亿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水6年多来,河南省供水量、供水区域、受益人口也在逐步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局,对全省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来自省水利厅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28日8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河南累计供水132.9亿立方米。其中,累计生态补水26.15亿立方米,受水范围已覆盖11个省辖市市区、40个县(市)城区和64个乡镇,受水水厂共计87座,受益人口2400万人。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刘正才说,我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整个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和“水龙头”,将一以贯之地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河南日报》2014年12月13日1版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就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
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初步构想,其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缜密论证、艰辛建设,无数人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浇筑成这一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
南水北调工程共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向北方调水,其中中线一期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中线一期工程概算投资1300多亿元,干线渠道全长1432公里,跨越豫、冀、京、津4省市,其中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等都是世界级的水利工程难题。
按照规划,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向北方年均供水约95亿立方米,沿线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丹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大大缓解华北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