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本报推出“我省优秀党代表风采录”系列报道,展示党代表忠诚履行使命、诠释党员本色的事迹,讲述他们以勤奋和担当谋出彩、用奋斗和实干创未来的生动故事,请他们说变化、谈感受,抒家国情怀、传时代新韵,一起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李向前:有“质”者,事竟成
□本报记者董娉
全国“最美奋斗者”、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国铁路总公司首席技师……作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机务段内燃机车钳工、高级技师的李向前,被同事亲切地称为“斜杠青年”。他的每一个名号,都分量十足。
“‘大国工匠’可不敢当!我就是一名普通党员,一个铁路检修车间工人。”一身铁路制服,浓郁的河南方言,李向前给人十分亲近的感觉。
1974年,李向前出生于登封石道乡一个贫穷家庭,少年时“每天就想吃白面馍馍”。1995年,他从一所铁路中专毕业,走进了洛阳机务段宝丰检修车间的大门。从此,与内燃机车结缘。
工作初期,蹲地沟、钻车底,书翻出了毛边,沾满了污渍,手磨出了茧子,浸满了油污。凭着“钻”劲儿,他愣是琢磨出一套“锤敲、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的看家本领。
细微之处见真章。“我现在闭着眼也能听出问题。”经过长期锻炼,李向前的耳朵对声音异常敏感。26年职业生涯中,经他检修的5300余台内燃机车,全部达到了“零故障、零问题、零疏漏”的标准,创造了享誉全国铁路的“三零”纪录。
榜样总是具有无穷的感染力。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向前内燃机车钳工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8年来,先后完成了重大技术攻关6项,成为洛阳机务段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论干啥,都应该在自己岗位上默默耕耘,履职尽责。”2006年7月1日,李向前在洛阳机务段院内宣誓入党。而那里,正是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所在地。
匠心聚,百业兴。李向前的荣誉,是无数和他一样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精气神儿;他每一个斜杠前的称谓,也昭示着工匠的精神底蕴——有“质”者,事竟成。
2017年10月,李向前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19年国庆节前夕,他又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今年“七一”前夕,他再一次代表基层工人,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张守林:创新无止境,高产无尽头
□本报记者陈晨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蒋晓芳
夏日炎炎,在鹤壁市农科院的450亩试验田里,57岁的该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守林身穿白大褂、头戴草帽、脚穿胶鞋,正蹲在田间仔细查看玉米苗长势。
“我们农业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田间地头。”35年来,张守林每年往返于河南和海南之间,守着粒粒种子,收获累累硕果。在他和科研团队的努力下,先后主持和参加选育出18个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4亿亩,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
1984年,张守林考取安阳农校,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198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浚县农科所(鹤壁市农科院前身)工作,由此与玉米育种结了缘。
“当时的农科所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劳动起来很多身体强壮的员工都吃不消,他一个大学生却拖着一瘸一拐的腿在烈日下的田间拔草、打药,像呵护自己孩子一样伺候地里的每一株青苗。”直到现在,鹤壁市农科院研究员徐国举仍对刚参加工作时的张守林记忆犹新。
“既然选择了农业就要坚持下去,别人能做的我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辛勤付出,参加工作第一年他就被评为农科所劳动模范,并连续7年保持这一光荣称号。
按张守林自己的话来说,研究和选育玉米品种是单调和枯燥的,也是最需要耐心的。一粒优质的玉米种子,从层层筛选到最后交到农民手中,至少需要8年时间。这8年中,张守林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仔细观察并记录、分析玉米的各种数据。
“普通农民只要将玉米播种下地,施几次肥、除几次草,然后就等着收获了。而选育玉米品种,就需要每天跑到玉米田里,细心观察并记录下每个品种的根系、叶片、籽粒等长势情况,稍有差池就会影响选育进程。”张守林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下来,光试验记录本他就记满了上千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张守林参与完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使浚单20的15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连续多年突破1000公斤,百亩、万亩攻关田平均亩产多次突破900公斤,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多次突破800公斤,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同面积高产纪录。近年来,浚单20累计推广2.8亿亩,成为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全国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玉米品种。
“创新无止境,高产无尽头。希望我们今后能多选育出类似浚单18、浚单20这样的优质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谈及未来,张守林的心愿朴素而坚定。
郭光俊:扎根农村为乡亲
□本报记者何可本报通讯员宋跃伟
从14岁当赤脚医生开始,55年来,他坚持为村民防病治病,初心不改。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登封市大金店镇梅村党支部书记、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光俊。
1952年出生的郭光俊,家所在的梅村地处山区,群众看病非常困难,看到乡亲们缺医少药看病困难,他就暗下决心,要做一名医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治病。
此后,郭光俊用家里卖鸡蛋的钱换来医书刻苦自学,还经常跑到卫校,趴在教室的窗台上听老师讲课。1966年,他被村党支部安排到卫生室跟师学医,并到洛阳进修。“在洛阳学习的六年间,每逢春节回家,爷爷奶奶及乡里乡亲拿着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和粮票送给我,为的就是让我发奋苦学,学成后早点回家给乡亲们看病。”提起往事,郭光俊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激。
随后,郭光俊又被推荐到北京、沈阳学习中西医和脑血管病专科共计13年。学习结束后,他谢绝了三家城市医院的聘请,毅然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医。
为了让乡亲们少花钱或不花钱也能治病,郭光俊经常上山采药。根据嵩山上盛产的300多种中草药,他研制了一整套土单验方:荆芥配二花治风热感冒,一味丹参散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用于临床,既省事又方便,效果好还不花啥钱。他还把采来的中草药如野二花、野连翘等用大铁锅熬制成中药茶放在卫生所大门口,免费让村民饮用预防多种传染病。
几十年来,每到农忙季节,他都会送医送药送凉茶到田间地头,支持村民把全部时间用于抢收、抢种。
“近几年,国家非常关注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给村里建立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并配备了如药柜、冰箱、电脑、电动摩托等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方便了群众就医。”郭光俊说,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梅村卫生所已从原来的一间瓦房,发展到现在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花园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郭光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农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父老乡亲哺育了我,党和国家培育了我,我要用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医技报效乡亲,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好务、看好病。“扎根农村为乡亲,不忘初心报党恩!”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乡村医生郭光俊的初心!
郭爱萍:为乘客服务没有终点站
□本报记者陈学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姚广强
“虽然我最近不开公交车了,但我现在的工作仍然和公交车与乘客有关。”开了20多年28路公交车的郭爱萍说。
作为焦作市公交集团郭爱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郭爱萍目前的主要职责是“传帮带”,播撒爱心服务的种子,培养出更多像她一样的公交车“微笑使者”。她经常坐公交车调研,发现并总结其他公交车司机新的服务方式。
平凡岗位,出彩人生。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这些荣誉背后,是她长年坚持学习、持续提升服务品质的努力。
她自费刻录全国公交系统标兵李素丽的讲课光盘,反复学习,跟着金正昆的讲课视频学礼仪,还学习心理学、医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目的只有一个——让乘客享受“上车如到家”的贴心服务。
她归纳的“十心”(真心、爱心、细心、耐心、热心、诚心、贴心、孝心、感恩心、责任心)“六点”服务工作法(热情迎接、微笑问候、主动提醒、反复宣传、耐心讲解、贴心相助)和“四不五有声”服务规范(不让乘客坐过站,不让乘客上错车,不耍态度,不伤乘客自尊心;上车有迎声,询问有答声,下车有送声,服务不周到有对不起声,得到乘客帮助时有诚恳感谢声),在焦作市公交集团全面推广。
“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乘客脸上开心的笑容。乘客就是我的‘充电宝’。”郭爱萍说。只要看到公交车上的乘客,她就觉得浑身是劲儿。
乘客那些暖心的话语,郭爱萍记在心上——
“妈妈说,我乘坐您开的公交车她放心。”这是焦作市幸福街小学一名女生的话。
“这是500元钱,拿着看病用吧!”得知郭爱萍住院,曹廷惠老人赶到病床前这样说。
“在单位,经常因为工作心情很烦。坐上您的车,瞬间就变得开心了。”一名男青年告诉她。
市民那些感人的行为,郭爱萍从未忘记——
焦作市民朱先生,看到郭爱萍将公交车停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非常感动,特意买了一束花,送到郭爱萍的手中。
在郭爱萍的带动下,同事们争相为乘客提供贴心服务。公交车司机陈孟辉今年6月1日给坐车的小朋友发棒棒糖作为节日礼物,公交车司机王桂花为乘客准备了小坐垫。
为乘客服务没有终点站。“作为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要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郭爱萍目光坚定,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
路冬梅:于真假难辨中洞悉真伪
□本报记者王斌
刑警路冬梅是个“文字研究者”,她研究的内容是字迹那一笔一画中的细微特征与变化。靠着从字里行间“读”出案情的绝活儿,她总能于真假难辨中洞悉真伪,在案件侦破陷入僵局时扭转局面。
近日,记者在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见到了警务技术二级主任路冬梅。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但就是看着不起眼的她,拥有一系列厉害的头衔:全国文检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特长专家……
从警31年来,凭着精湛的文检技术,她一步一个脚印从派出所的技术员成长为省公安厅的高级工程师。她获得了很多荣誉: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河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公安部能力验证考核中以唯一的满分成绩荣获全国第一……
“我现在主要从事文件检验和声纹鉴定等工作,刑事技术工作责任重大,一份看似寻常的鉴定,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容不得丝毫疏漏。”路冬梅说。
31年来,路冬梅先后出勘各类现场、检验鉴定各类案事件4000多起,长期办案实践练就了她辨别真伪的慧眼,也培养了她顽强的工作作风。在一起涉案金额巨大的非法吸收存款案中,涉案的金融凭证、银行单据有上千张,检验项目多而复杂,真假单据混在一起,鉴别难度很大。那段时间,她和科室人员白天看、晚上看,周六周日加班还看,“每天脑子里就是笔迹、印章,就这样整整看了31天,一共检验了386枚印文,56份笔迹,银行根据鉴定结果及时进行了兑付,确保了相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路冬梅回忆道。
工作中的路冬梅很拼。在她参与侦查的一起案件中,案件材料原件远在拉萨,她就自己背着大扫描仪、带着显微镜和相机,凌晨四点赶往新郑机场,到达拉萨后,不顾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立即投入工作,到档案室调取原件进行检验,回到宾馆已是次日凌晨两点,头痛、气短、胸闷、嘴唇发紫、睡不好觉。由于休息不好高原反应加重,她吃了点药后继续加班加点,保质保量检验完全部材料后立即飞回郑州,为快速、准确出具检验结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路冬梅累计发表专业论文60篇,出版专业书籍两本,作为一名“专家型”刑警,她不断探讨研究解决疑难案件的方法和途径。她先后参与侦破多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案要案,协助侦破命案60余起;对多起诈骗案中的笔迹、印文票据等进行真伪鉴定,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0多亿元。
“刑事技术工作很辛苦,但我会全力以赴把这份事业干好,无愧于一个刑警的庄严承诺。”路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