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以来,中西医联合的“重拳出击”,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医药治病的灵活性和“治未病”思想使得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从参与者变成了主力军”。
8月13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苗明三教授表示,在目前郑州“涝疫结合”的背景下,灾后疫情防范和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传播防范是重中之重,中医药“养护自身正气”的主动防疫显得尤为重要!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药防范疾病的基础。针对当前疫情防范,苗明三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顺应自然——
注重“三因制宜”结合“三辨”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于冬季,中医证候为寒湿疫;今年夏季由德尔塔毒株导致的疫情,感染者中医证候多为暑湿疫。发病人群的体质多为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而湿邪郁肺,化热入里,易致疾病的发生,表明疫情发病与进展可能与夏秋之热而多雨、湿气较重相关。《黄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中医认为天地阴阳具于人身,人身阴阳具于天地。中医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结合“辨病、辨症、辨证分型”,将时令、地域、个人、疾病、症状和证型进行结合,则能更利于疾病的防治。
对于发生于夏秋交接之季的疫情多以祛湿解热为主,可用宣湿化热汤、清暑定中汤和荆防除湿汤等防治。结合发病人群体质,可加用益气养阴的粳米,健脾利湿的薏苡仁、赤小豆,清热解毒的绿豆,祛暑化湿的西瓜翠衣、冬瓜皮等进行食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地域的特点辨证加减。
养护正气——
做到“体、医、食”结合
《素问·刺法论》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养护人体正气是主动防疫,不仅防德尔塔、也防灾后可能发生的疫情。德尔塔感染患者辩证多为“暑湿挟杂”证,核心病机为湿毒疫。暑为阳热之邪,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湿毒”毒热炽盛,夹杂暑邪,化热迅速;暑邪又易耗伤人体正气和津液,致患者出现“气虚”的特点。面对疫情的反复,增添压力、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较易患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因此,面对疫情,我们应做到“体、医、食”相结合,养护正气,调整情绪,提升免疫力,提高防护意识;及时开展中医药的预防性干预,如玉屏风、正气汤和益气健脾汤结合祛暑化湿中药,以达到固护正气和祛湿解热的目的,或佩戴芳香化湿、通窍、醒神之类中药香囊,祛湿醒神、开窍醒脑;少食生冷肥甘厚腻碍胃之食物,多食山药、百合、银耳、葡萄、龙眼、蜂蜜和苹果等以补益脾胃、润肺安神,提高自身免疫力。
防范疫情——
做到“避其毒气、增强卫气、清除邪气”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面对刚过去的洪灾,正常生活环境的破坏,有造成灾区流行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发生的风险。而德尔塔毒株的传播使灾后防疫难度增加。《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药的治未病也是防范各种疫情、疫病的法宝,中医药的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和多靶点的优势,更是战胜疫情、疫病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医学的预防性接种疫苗的基础上,需做到“避其毒气、增强卫气和清除邪气”: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勤通风、不聚集则可避其毒气。也可通过服用玉屏风散等中药,使用艾熏、香囊,练习八段锦、气功,注重劳逸结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以增强卫气。预防性服用中药可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中药漫灌”是在疫情出现时中医药常见的防疫之法,针对已发疫情的辩证施治,可及时清除邪气,有效防御邪气侵体。
苗明三教授表示,疫情虽可怕,但我们有西医药、中医药两套医疗体系庇护,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定战胜疫情!
(苗明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学者,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持完成国家课题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先后有20余项中药新药、新产品实现产业化。 )
(尹江勇 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