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望 吕志雄
最近一个多月,河南连续遭遇灾情疫情双重考验,但有项工作未曾放慢脚步——
7月17日,河南第一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我省重塑实验室体系、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迈出实质性步伐。
8月9日,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中心公布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新乡高新区生物医药入围,全省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总数至此达到5家。
8月11日,省科技厅印发《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暂行)》及《河南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暂行)》,助力提升我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路护航。
……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打赢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两场硬仗,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硬核支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在建设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上更加出彩,更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扭住创新不放松。
这是“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2020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由前年的第19位上升至第17位;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由持续多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3位。河南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位势在提升,但同时也应看到,创新能力不强依然是我省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突破瓶颈,化短板为优势,必须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
志不强者智不达。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从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到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这一调整绝非仅限于字面。拉高标杆、放大格局,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按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来审视谋划我省创新体系建设,让科技创新的“杠杆”更加坚实牢固,方能强有力撬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推动我省经济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迈进。
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当今时代,自然科学早已完成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单枪匹马很难出前沿成果,顶尖科研更多依赖一流团队合作、平台支撑。安徽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已建成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200多家;湖北布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支撑武汉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是“国之重器”,我省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相对较少,我们要紧抓全国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机遇,发挥我省现代农业、网络安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优势,整合、重塑、改造、提升原有创新平台。建设嵩山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重大举措,目的是打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大科研创新平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要高标准建设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预备队”,力争在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方面实现突破,平地起高峰。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8月15日,安图生物与宇通客车联手打造的“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停靠在中牟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内,检测样本2个小时出结果,解决了物流司机急需“48小时内核酸证明”的燃眉之急。这是我省首台客车式核酸检测移动实验室,为当前疫情防控增添了“利器”。市场需求是创新创造的直接驱动力,科技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快速“反射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我省创新型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要提供高质量政策供给,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趋势,努力实现技术迭代和颠覆性革新,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批国家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的科研能力,牵动影响着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要推进“双一流”创建,抓好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发展,形成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河南省成像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工业CT创新引领项目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已达到微米和纳米级精度,但该实验室依托高校而建,要将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必须解决成果转移转化问题,建立分实验室,而类似举措,在国内还找不到可供参考政策。“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后,省科技厅利用郑洛新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为分实验室拿到“驾照”打开了绿色通道。“万人助万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也催发着创新技术落地生根。创新的种子要想蔚然成林,“光、水、湿、温”都要恰到好处,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体制机制升级、试点先行,建好中试基地,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衔接,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科学家,“揭榜挂帅”、PI制,打造一流人才政策体系,强化开放合作、完善考核体系,拓宽科技创新领域的“星光大道”,中原大地就能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圃”葱郁的“创新森林”。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造福人类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从中原走向世界,历史的如椽巨笔,曾在这里写下创新的恢弘篇章。时代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站上新的百年历史起点,面对更加出彩使命担当,我们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