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的群众自发前来围堵洪水,齐心协力使牧野湖湖水漫堤得到有效控制。宋杰摄影
新乡市红旗区积极组织大型铲车设备,运送被积水围困的群众。苌新军摄影
牧野湖畔,巾帼不让须眉,两名志愿者搬运沙袋加固堤坝。 李媛媛摄影
卫河牧野湖段出现洪水漫溢后,4000余名志愿者响应号召紧急增援,牧野湖堵水围堰成功实现合龙。 秦杉杉摄影
新乡市红旗区牌坊社区工作人员与党员义工、志愿者一道,为被困群众送去各种生活物资。徐传家摄影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张波通讯员贾红韩珍珍贾智勇
7月下旬,新乡遭遇超强台风“烟花”,导致出现历史罕见特大暴雨。1小时降雨量149.9毫米,48小时降雨量812.0毫米,突破历史极值,刷新气象记录。全市暴雨如注、恣肆滂沱,城区内涝、一片泽国,河水暴涨、多处漫堤……作为主城区、核心区的红旗区受灾严重。
灾情就是命令!群众安危比天大!
新乡市红旗区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区党政军民立即投入与洪水的英勇搏斗,开启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行动。
第一时间 向险而行转移群众
7月21日夜,暴雨肆虐倾泻,天地混沌一片。红旗区东孟姜女河浊浪翻滚、水位猛涨,面临漫堤决堤危险。高铁新乡东站、京港澳高速近在咫尺,河东岸三个村受到生命财产严重威胁的群众达两千多人。
“必须立即转移群众!没有任何退路!必须完胜全赢!”东孟姜女河东堤岸,现场指挥的新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红旗区主要领导立即命令:转移群众、加堤固坝双线同时作战。
暴雨更加猛烈,倾盆而下、肆虐大地,全城内涝继续加重,上游洪水不断扑来……此刻大堤上,机关(镇村)党员干部、民兵360人组成的“党员护堤先锋队”正与洪水殊死搏斗;村庄里,县级领导与镇村党员干部正逐家逐户做思想工作、动员撤离。
加堤固坝速度远跟不上水位上涨速度;2600余名群众天亮前必须全部转移安置。在这个风雨交加、内涝严重的夜晚,要加堤固坝,要转移群众,要安置到位……与洪水赛跑、与时间赛跑!
增援!再增援!退役军人突击队来了,青年志愿服务队来了,群众志愿服务队来了,应急救援队来了……东孟姜女河大堤上干劲儿十足,筑坝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新乡市西大街上,红旗区委区政府院内如白昼明亮,收发指令、协调车队、指挥人员……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一切忙而不乱,红旗人正与风雨鏖战。
“党员干部集结完毕,大巴车队已经就绪。”
“向东孟姜女河进发!”
在消防车引导下,载着增援干部的车队向东驶入一片汪洋中。水浅处冲,水深处绕,只要不熄火就往前开,半小时的车程涉水绕路走了3个多小时。增援干部和车队的到来,加快了群众思想统一和转移工作。
“一条小河能漫堤?非得要俺们搬?”96岁的堤湾村村民赵成杰一辈子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暴雨、这么凶险的洪水。
“想不通、不敢信”的群众不在少数,党员干部逐户耐心解释着,做通一户上车一户……与此同时,临时安置点小店镇中心学校内,教职工们已经开始检修水电,安排床铺,防疫消毒,做好安置准备。
此刻红旗人只有一个身份——共产党员,只有一个任务——转移群众、确保安全。背起卧床的病人,搀扶年长的老人,怀抱幼小的孩子,把自己的雨衣替老人遮挡,把手中的雨伞为孩子撑起,一位两位、一户两户、一车两车……截至次日凌晨5时,13个车次916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小店镇中心学校,剩余1700余名群众转移到社区。
在安置点各房间内,有些群众躺在新铺的被褥上很快进入梦乡,有些群众吃着分发的食品和家人聊天……房间外,除少数党员干部留守服务安置群众外,其余人全部返回大堤继续抗洪。
7月23日下午,在解放军某部官兵的援助下,党政军群合力奋战、昼夜作战,成功围堵东孟姜女河决口,险情解除。随后,安置点群众被安全护送回家。
党群同心 合力围堰筑坝解除险情
7月23日凌晨,就在东孟姜女河加堤固坝的危急时刻,卫河牧野湖段出现洪水漫溢,漫堤长达550米。漫溢短短两小时,新乡市区主干道平原路的积水就从十几厘米深的内涝变成一米深的洪灾。
“雨量太大,上游落差大,洪水进入平坦的市区下泄缓慢、水位上涨……”当日凌晨5点,新乡市领导、红旗区主要领导涉水巡视牧野湖,在与专家沟通后,立即部署开展两端同时作业围堰堵水。
在牧野湖汹涌的洪水中,红旗区直机关、应急消防、武装部门近百名党员干部抱起一个个沙袋围堰堵水。水位猛涨,围堰速度远低于涨水速度,水浪将沙袋打得无影无踪。
牧野湖位于城区中心,临近新乡市诸多党政机关,周边居民小区遍布、人口超过10万。一旦漫堤,上游洪水倾泻城区,与现有内涝灾害叠加,后果不堪设想。险情加剧!百余人的抢险力量显然远远不够。
而此时,卫河上游大堤、共产主义渠大堤更加重要,洪水更加凶险,险情直接威胁整个市区。新乡全市主要防汛力量都集中在此,无法顾及牧野湖。
此刻,东孟姜女河正加堤固坝,到了封堵紧要时刻;卫河劳动桥段水位迅猛上涨,沿岸下水管网洪水倒灌,封堵正在全力推进;人民胜利渠体育中心段随时可能漫堤,围堰固堤正在加紧作业;部分小区地下车库雨水倒灌,个别小区停水停电,群众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红旗全区机关、镇办干部早已分散至各险工地段,无法抽调牧野湖。
增援力量在哪里?力量来自人民群众!“牧野湖告急!请附近35岁以下青年支援!”新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召集令!《急!我们需要你!》,红旗区委宣传部发出倡议书!
党员、商户、青年、学生、农民工、妇女……短短两三个小时,牧野湖聚集了4000多名志愿者。
新乡市领导和红旗区主要领导身先士卒,现场指挥调度:党员干部分布到淹没的湖岸线上,带领体能好且水性好的志愿者围堰筑坝;体能好但不会水性的志愿者搬运沙袋;年龄偏大的志愿者、女性志愿者在后方搜集、装填沙袋。
“新乡加油”“红旗必胜”嘹亮的口号响彻湖畔、振奋人心。
包子、饺子、卤面,西瓜、绿豆汤、饮料,群众在家做好了饭菜,源源不断送到抗洪一线。一些志愿者被现场的场景感染着,汗水、泪水、雨水挂满双颊。
面对特大洪水,红旗全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舍生忘死,顽强拼搏,万众一心,筑起一道坚实的抗洪屏障。
当日下午5点,牧野湖堵水围堰实现合龙。两日后,卫河水位下降,牧野湖险情解除。
7月26日,省委书记楼阳生赴新乡市指挥调度防汛救灾等工作,专程到牧野湖区域查看水情水势,在认真听取牧野湖防汛抢险汇报后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只要决策正确、应对有力,就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用心用情 打造安置温暖家园
“百年不遇水灾患,卫辉民众遭劫难。转移群众巧安排,衣食住行专人管。各种用品送面前,同舟共济渡难关……”这首诗出自一位卫辉老人,在离开临时安置点时,她亲手交给红旗区送行干部表达感激。
截至8月8日18时,历时17天,红旗区圆满完成26个安置点临时安置工作,14997名受灾群众全部安全返回家园。
7月23日,正与内涝洪灾鏖战的红旗区,迎来了兄弟县(市、区)首批受灾群众。
虽然自身面临严峻的防汛形势,但面对安置任务,红旗区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积极用心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工作。全区党员干部没有丝毫懈怠,用担当、智慧和真情为受灾群众打造温暖家园。
“感谢!感谢!有空调,能洗澡,饭不重样,还有牛奶面包零食……”在四十五中安置点,看到领导前来慰问,卫辉受灾群众连连表示感谢。
“安心在这住,卫辉的水灾我们很牵挂,生活上有啥需要只管说。”红旗区主要领导仔细查看各安置点情况,不断叮嘱要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为更好地安置受灾群众,红旗区汲取各安置点好的经验做法,很快探索出“1558”(一个总目标、五个原则、五个统一、八有八确保)安置点工作新模式,总结出“1+1+4+8”(1个专班+1个县级领导+4个责任领导+8个服务员)服务体系,并在全区各安置点推广。
各临时安置点做到指挥、标准、物质调配等统一,确保规范操作、科学管理。在每个临时安置点配备宣传员、安全员、卫生员、文教员、信息员、代办员、组织员、监督员8个服务员,为安置群众做好宣传引导、安全稳定、医疗防疫、生活保障、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等工作,确保吃饱吃好、饮水保障、身心愉悦、零疫情……
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工作措施,让红旗区安置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受灾群众的一致肯定。
8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赴新乡市受灾群众安置点调研指导。在位于红旗区的新乡医学院安置点,孙春兰转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干部群众的慰问,鼓励大家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坚定信心,早日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口碑是对干部最大的褒奖。
一包包食物塞到受灾群众手中,一声声祝福说进受灾群众心坎,随着洪水退去,临时安置点的受灾群众一批批撤离返乡。房间空了,而留言簿却写得满满的。
卫辉华新棉纺厂常德成、牧野区牧野镇前辛庄村贾会霞、凤泉区小学生李小华……一张张真情留言,似一张张奖状,温暖和鼓励着红旗区所有党员干部和志愿者。
汇爱聚力 赓续精神砥砺奋进
大灾面前,新乡不孤单,红旗不孤单。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队伍源源不断汇聚新乡、汇聚红旗。这不仅是款、物和救援队伍的汇聚,更是爱心的汇聚、力量的汇聚。
防汛救灾期间,新乡平原体育会展中心进出车辆络绎不绝,红旗区在此设立援助接待点,为每一位捐赠者、志愿者颁发证书、赠送锦旗、登记联系方式,反馈发放信息,提供必要食宿帮助。
智利华商联合总会副会长、远在南美洲的许敬言,获悉新乡受灾,深夜通过红旗区的朋友捐款,又号召智利河南总商会为灾区捐款捐物;爱心企业家堵召辉捐款500万元,还派出160个应急救援小组,投入近200台救援车辆和近千名员工义务救援受灾群众和车辆……
从海外到国内,从首都到各地、从新疆到海南……截至8月16日12时,红旗区慈善协会累计接收491笔捐赠,善款共计2320万余元;接收生活类物资900吨、消杀类物资97吨、救援类物资18吨,物资总价值2072万元。
贵州籍救援队员何国勇随队北上1300多公里,抵达新乡开展救援工作,抽排积水时不幸触电去世;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煤榆林队队员们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连日抢险救灾,队员白文利一天就喝掉24瓶矿泉水……
防汛抢险期间,仅在红旗区登记的外地支援队伍就达30支、救援人员600余名。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抗洪抢险的硝烟还未消散,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两场硬仗又开始打响。
疫情防控紧迫,不能丝毫懈怠;灾后重建艰巨,没有半步迟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红旗人赓续发扬抗洪精神,从抗洪抢险转到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
洪水消退一米,清理消杀前进一米。红旗区开展地下室(车库)清理、清洁家园、道路畅通、企业帮扶四个“专项行动”;建立1810工作格局(1个指挥部和8个专项组的指挥体系,10项工作部署推动到位),全力以赴圈住封死疫情。
7月24日晚,红旗区便开始对退水区域冲洗清理,至30日凌晨内涝积水全部退去,全域清洗全部结束,并于当天实现全域消杀;8月1日,辖区所有积水地下车库全部排空;8月4日,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如果单靠企业自身复工复产至少半个月。多亏了区上的帮助,我们停产4天就恢复了!”望着窗外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整洁的道路,河南一工钻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世照对未来发展之路充满信心。
党群一心、干群一心、军民一心、上下一心,共抵灾害、共渡难关。回顾这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何尝不是一曲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抗洪壮歌。党员干部和受灾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汇聚起了磅礴力量,发扬出了抗洪精神。
转移群众、驶进汪洋时的义无反顾;封堵决口、鏖战洪水时的英勇无畏;保护家园、围堰筑坝时的众志成城;温暖民心、悉心安置时的无微不至;灾后重建、防控疫情时的再接再厉
……
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永远烙在群众的心里,化为不竭动力,载入红旗史册。
经过此次洪涝灾害洗礼的抗洪精神,不仅在应对灾害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也是今后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疫情防控、灾后重建仍在继续,从抵御滔天洪水到抗击新冠疫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挠红旗人团结奋进的步伐。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越是艰险越向前,红旗区全区上下将坚决打赢两场硬仗,瞄准年度目标任务,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受到的损失补回来,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为建设“大爱之城”“首善之区”“文明之师”“得胜之地”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