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15日报道(文/唐立辛)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屡屡在台湾问题上“碰瓷”中国的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这次“玩儿大了”。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0日援引多位了解美国政府内部讨论的知情人的话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认真考虑台湾提出的把驻华盛顿代表机构的名称从“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变更为“台湾代表处”的要求。
报道称,代表处更名将激怒中国,导致日渐紧张的美中关系承受更大压力。
果然,在9月1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表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方已就上述媒体报道的有关动向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在外媒关于此事的报道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这次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的美国政客,其中一位就是坎贝尔。有两位知情人表示,坎贝尔支持更名。
澳大利亚媒体此前报道称,坎贝尔有丰富的背景,他曾在苏联时代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大学学习小提琴和政治哲学,后来当过驻日本的海军军官,在非洲当过《纽约时报杂志》的特约记者。其履历也很突出,职业生涯涵盖了经济、防务、外交政策多个领域。克林顿政府时期,他在财政部任职,并担任有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顾问。
奥巴马政府时期,坎贝尔曾担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负责亚洲事务的最高官员,并且是“转向亚洲”政策的设计师,这使其获得了“华盛顿的亚洲先生”的称号。
坎贝尔如今被台媒鼓吹为印太“沙皇”,不过“撒谎”也许更适合他,此人特别擅长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例如他曾宣称“全球对中国政策强烈反对”,遭到我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有力回击,汪文斌指出,这个说法用来形容美国自己最为恰当,美方有关人士习惯于以国际社会代言人自居,但事实是,美国代表不了国际社会,只能代表美国自己。
而坎贝尔的另一项“特长”就是反复横跳,在“红线”边缘试探。他今年曾在多个场合表态力挺台当局,但又同时申明不支持台湾独立,这也正是他所推崇的所谓“战略模糊”。
面对美国政界和学界一些人近期发出的要求对台“战略清晰”的声音,坎贝尔明确表示反对,称这种做法存在“重大弊端”,他还标榜自己“完全认识并了解台湾问题的敏感性”。
如果真的了解台湾问题的敏感性,怎么会支持更名?
香港01网站刊文指出,这实际上就是美国亲台势力配合“台独”势力的一种政治操弄。
文章称,坎贝尔之所以支持更名,可能和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是这符合拜登政府所谓“价值观外交”路线,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借此积累个人政治资本。坎贝尔本来是拜登政府的国务卿人选之一,如果他将来有机会接替布林肯,就必须在重大立场问题上迎合国会“挺台”诉求,这也符合坎贝尔作为一名“生意人”的身份。
文章同时指出,在左、右两方势力升级打“中国牌”的情况下,坎贝尔等人挺台“更名”的这种策略转变,很可能会打破美国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所保持的“敏感、微妙且危险”的平衡。
真正的生意人是不愿做赔本生意的,但坎贝尔之流却似乎把“赔本生意”当成了“无本生意”,这种误判是相当可怕的。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误判导致其深陷战争泥潭二十年,若在台湾问题上误判,代价恐怕只会更大。
在2018年于《外交》双月刊上发表的与他人合写的一篇文章中,坎贝尔写道:“美国总感觉它有能力决定中国的道路,它的‘雄心’却一次又一次受挫。”这次“更名”闹剧,也只会让坎贝尔见证的挫折再多一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