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精神 谱写出彩篇章——在《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图书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1年09月18日07:35

来源:大河网

  初秋时节,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宜人(9月16日摄)。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编者按

  9月17日,省政协召开《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图书出版座谈会,该书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历时两年征集编纂而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座谈会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苗长虹从不同视角畅谈了该书出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报特将苗长虹同志的发言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苗长虹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两周年之际,十分高兴应邀参加《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图书出版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充分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经过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编辑出版的《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收集记录当事人的“亲历、亲见、亲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黄河故事,多方位、多角度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原儿女治理黄河、利用黄河、传承文化的立体画卷,洋溢着中原儿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上的中原大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实现‘两个确保’”注入了磅礴的文化力量,是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很有现实意义,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始祖——炎黄部落,到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再到延续2000多年的帝制社会,都是围绕着黄河流域建立发展的。黄河以其滔滔不绝、不屈不挠的气势在东亚大陆流淌万年,正如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挫折,奋发图强,依旧矗立在世界东方一样。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诠释了黄河豪迈的气势。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古今中国历史的讲述者,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自古道“不到黄河心不甘”,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对黄河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到“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黄河流经中原大地。河南人民在中原大地上创造的每一项奇迹、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母亲河的滋养。

  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为“重瓣花朵”的“花蕊”,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遗址昭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最早的王朝——夏,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先河。二里头文化及其所属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体现出夏王朝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文明交流交融的区域,中原地区是文明交流交融的枢纽,汇聚了东西南北的多元文化,造就了黄河文化海纳百川的气质。《清明上河图》中,商船云集、马帮驼队络绎不绝,展现了当时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承载着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绵延不绝的历史记忆。

  大禹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取得治黄的成功,是黄河流域先民天文观测、金属冶铸、堤坝修筑、交通运输等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北山愚公,其志不移,夙兴夜寐,终感天地,移山精神自此薪火相传,历万世而不息。

  八朝古都开封城曾数次被洪水淹没又原址重建,然而城市中轴线千年不变,“城摞城”的奇观,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封沙、治水、改地治理“三害”,身先士卒观风口、探流沙、察水势、栽泡桐,留下“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感人故事,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十万林县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大战十年,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也把红旗渠精神“插”在了太行之巅,成为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

  三门峡、小浪底等工程移民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告别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奔赴他乡建设新天地,表现出人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黄河儿女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黄河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条河流,她更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信念之河、精神之河,她告诉我们团结,教会我们勇敢。她所滋润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黄河记忆——我的黄河故事》所记录、所书写、所弘扬的,就是厚重的中原大地上亿万黄河儿女的美好心声和强烈期盼:保护好黄河,治理好黄河,传承好黄河文化,守护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使多灾多难的母亲河早日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