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揭秘之八:半坡遗址,彩陶部落

2021年10月17日11:00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说起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大家耳熟能详,很多人去西安时参观过。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盆,登上过中学历史课本。近年来,半坡遗址有没有新发现、研究有无新突破?且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马明志副研究员谈一谈对半坡遗址的新认识。

  9月18日,“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八讲,马明志在讲座中带领网友重温西安半坡遗址的故事。

  半坡博物馆展厅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村,残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现房屋遗迹40多座,墓葬200多座,还有大量陶窑、窖穴等遗迹。出土遗物上万件,主体遗存的文化性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距今约7000—6000年。陶器以尖底瓶、尖底罐、瓶、钵、盆、夹砂绳纹罐、瓮等器类为主体,流行红底黑彩陶器,彩陶图案以人面鱼纹、鱼纹、蛙纹为标识。半坡是中国境内首次采用聚落考古的理念大规模揭露的史前聚落遗址。半坡遗址发现了环绕村落的内、外两重环壕,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环壕内有成群分布的多组房屋,所有房址呈现向心式布局。半坡遗址的成人墓地位于村落的大围沟外,并且分为多处相对独立的墓地。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明确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内涵,为仰韶文化分期和区域文化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科学资料。1958年,半坡遗址博物馆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对大遗址保护、展示、研究具有示范意义。

  在讲座中,马明志说,经过后期考古工作和多年的研究,对半坡遗址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半坡遗址是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发掘的聚落遗址,对了解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和社会形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向心式房屋布局是这一时期的基本规律。半坡等遗址的内外环壕结构比早期单层环壕的聚落相比,级别更高,表明在距今7000-6000年之间,仰韶文化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以前多数学者认为半坡时期还处在相对平等的母系氏族社会,现在看来,当时部落之间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最新的研究表明,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等聚落遗址中环壕沿线出现了类似龙山时代的瓮城、门塾哨所、马面等防卫设施,这些设施被后代城址沿用并完善。

  半坡遗址的彩陶图案非常丰富,人面鱼纹、鱼纹、蛙纹为标识,对于这些图案的解读多达20多种。马明志在讲座中说,根据专家研究意见,这些图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面形象代表了一种特殊身份的群体——巫祝;彩陶图案中的獠牙狰狞者为神祗形象;鱼、鸟等动物图案是联络巫祝与神祗的使者。这些认识说明彩陶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具有信仰、礼制意义的特殊呈现。

  在与网友的互动中,马明志对很多网友关心的彩陶为什么消失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马明志说,彩陶不是日常用品,而是一种具有礼制性质的器物。大概以中国地理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为界,以东区域以灰陶为主,重视器物造型,以西区域以红陶为主,重视彩绘图案。彩陶的消失可能与东方、南方文化的强势西进有关,尤其是后来玉器成为礼器的主流,压倒了作为礼器的彩陶。礼制的功用减退了,彩陶也就慢慢消失了。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